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13|回复: 1

庄子天下篇 | 每日读点中国古文经典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30 19: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被编排在庄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很多注释庄子的名家大师都认为本文可视为庄子全书的后序,是对当时战国各家思想的一个比较性的总结。明清的大儒如王夫之认为本文与孟子最后一章的意义类似,是对道家的道统的一种承接性叙述。既然本文在综合评述庄子的思想,那么显然本文就不是庄子本人所作。
作为现代人来看则应该更客观的看待本文的意图。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庄子视为道家的思想家,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把庄子理解为一个跨学派的哲学家。实际战国中期以后的思想家大都是跨学派的,他们可能思想偏重某一个学派,但绝不会排斥其他符合道理的说法。无论是游于稷下学宫的学者,还是在各国周游著书的学者,他们的共同性其实都是追求一种大一统的思想建构,他们会广泛采纳各家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并尝试融为一体,具体情况可以参考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和本文中提到的各家思想。
真正形成学派组织的只有儒家和墨家,其他都是私人著说和私人讲学,并没有强调什么师承,更不会在意什么道统。就像孔子和老子也不会自称儒家和道家一样,所谓的道家其实都是后人对一种类似思想流派的总体称谓,他们自己是没有宗派思想的。
所谓道家是道德家的缩写,完全是汉代的司马谈为总结战国百家思想时创造出的一个概况性词汇,在战国时期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学派。因此要读懂庄子,就一定要知道他的思想不是什么样的。他绝不是因为师承而采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观点,而完全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思考,发现的某些规律与道德经中表述的观点相类似罢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庄子著述没有引用任何道德经的原文来进行权威论证,绝没有“老子曰”这种形式的表达,而相对的儒家著述中出现“孔子曰”那是再普遍不过了。
“神明皆源于一”,这个一就是“道”。正如前文所述,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本质都在追求这个“一”,理论上是对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的思考,文化历史上则体现了各个思想家对大一统思想的追求,其出发点还是在为未来一个全新的统一帝国新秩序寻找方向。未来的这个帝国可能形态上跟商周一样是分封的,但官方思想却跟周一样是统一且强调一种唯一秩序的。
作者开篇就强调圣王对无所不在的“道”的掌握。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这段是对庄子原文中三种至高者的解释,《逍遥游》里面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则采用的是一种来源于名称的自解释:
古人“以天为宗”,能做到“不离于宗”,当然就叫天人,这个不用多解释。
神人不是指有神通力的人,而是能够专精的人,精就是精力,也就是能够掌控所有精力的就叫神人。
至人就是完备的人,这种人是“不离于真”的,也就是掌握绝对正确知识的人,也就是所谓有“真知”的人。
接着归纳圣王具体的特点:“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体察客观环境的规律,以发挥人的本性为根本,能够深刻理解“道”的变化就是圣人。个人修养方面推崇以仁、义、礼、乐为德行的君子,也就是说个人修为是由君子而到圣人。国家治理方面推崇名、法、参验的官僚机制。这些原理古代圣王都已经实施过且效果很好,后来都分散记录在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之中,而当时的百家学说很少会采纳解读。
各家学派解读不同,因而争论不休以至于天下大乱,都以自己的理论为最高真理,但其实都只是真正的“道”的一个局部方面。各家学说有时虽然能够奏效,但总不能适应解决所有问题。各家思想又坚持己见,画地为牢,也就不可能归于一个更大的统一思想——古人的内圣外王之“道”也就不可重现。结果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也就是说即遍推崇“道”的思想的各个学派对“道”的理解也不能达成统一。
接下来作者着重分析五家对“古之道术”进行解读学派的思想
首先是墨家,墨家崇尚泛爱兼利,推崇艰苦朴素,反对礼乐:生不歌,死不服。作者对这家学说否定先王礼乐是持完全批判态度的,在他看来墨家这种反传统与天下人心是完全违背的,推行下来是不爱人也不爱己,自然也不可能王天下。墨子推崇大禹的艰苦朴素,认为大禹之道在自苦。而禽滑厘等后世墨者却思想分裂,互相攻讦为墨家异端,又以“坚白同异”的主题进行诡辩,争夺巨子的地位至今不能得出结果。尽管墨家思想作者完全不赞同,但对墨家的坚定追求理想不求回报的精神还是给予充分肯定。
然后是宋钘、 尹文。这两者思想风格接近,都推崇节欲,不追求外在物质,生活上做到温饱即可满足。推崇内心的广阔,能够容忍一切外在的变化。做到“见悔不辱”,这样就能让战争停止,天下恢复和平安定。结果却是无论上层贵族还是下层民众都讨厌这种没用的废话。他们还坚持在讲演,不仅先生们吃不饱,弟子们也常常处在饥饿之中。作者认为他们虽然品德高尚但也仅此而已,对现实并没有什么帮助。这两者一方面他们节欲且不理会外在变化像道家,一方面他们又深度参与政治活动坚持“非攻”像墨家,看起来思想是墨家和道家的过渡阶段。
接着是彭蒙、田骈、慎到。这三人都是后世所谓“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讲求“道非道”,“知不知”,追求“齐死生、等古今、弃知无己”。也就是对任何道理都不进行分辨,不肯定任何是非,不做任何主观决策,才能接近大“道”,更近似后世对庄子思想的误解。慎到随便任用人,而讥笑天下推崇贤人,刑罚之轻重,随着事态的发展而相应地变化,抛弃了是非。期望达到像没有知觉的东西一样随意跟随自然变化而适应变化。作者认为慎到对“道”的理解是让人做活死人,完全是对“道”的错误理解。明面上讲求所谓“道非道”,所说的理论却陷于否定之中,不能立出一个新论。个人理解这三人的理论放弃了人主观的能动性,把自己一切都交予客观环境。追求被动对客观世界进行适应,不提出任何真正的正面观点,从而就不因主观的错误认识而产生任何偏颇,但作者完全不赞同这种放弃人的心灵主动性的思路。
再来提到的就是现今道家的代表人物关尹、老聃,传说中老子写《道德经》就是受关尹的邀请。作者评价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是辩证地看事物,推崇形而上抽象的“道”。《吕氏春秋》中总结关尹思想特点是贵清,这里作者形容他思想是“在己无居,形物自著”,也就是说以本心为镜子一样,能够完整快速的反馈外在事物,这个说法追求其实在阳明心学中仍然采用。作者总结老子思想是“人皆取先,己独取后”,其实就是一种朴素辩证方法,在进取和守静之间选择后者,主动处于弱势地位以积蓄力量。有意思的是这里作者把关尹排在老聃之前,说明可能关尹是老子的前辈,至少是思想上的基础。 “宽容于物,不削于人”作者认为他们虽然境界很高“古之博大真人”,但仍然没有达到极致。
最后作者推崇的当然是庄子,他总结庄子叙述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就是以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假托各种名人的口吻进行戏剧化地编排展现,在境界上能够”与天地精神往来,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以游戏的方式自由地与客观世界相处,达到”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終始者为友“,说明在作者看来庄子中蕴含的道理才是真正永恒普遍的,不同于前面四家“道术”,是真正超越人生死的有限性而达到时间的无穷性的理论。
按理来讲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后面又插入一段关于惠施的论述。
这段里作者列举了很多当时辩者有趣的逻辑命题,比如”鸡蛋有毛无毛“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类似希腊的飞矢不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类似希腊的追乌龟问题。但作者认为惠施、公孙龙的辩者二十一事的逻辑诡辩都是浪费自己的才能,是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事实,而放到天地这种范围来看,只是徒劳无功。作者认为惠施没有返璞归真追求大”道“的同一,反而沉溺于与各种人诡辩,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另外有人猜测惠施受墨家思想影响,因此追求”同一“。而公孙龙受儒者思想影响,所以强调“分名”,但两家的辩论激发了名家的诞生,因而名家也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当时这批诡辩者们的一个总称。
有人推测此段为庄子所做惠施篇的残篇,由郭向注释庄子时编入到本篇文章的最后一章,但看文字粗疏,实在不像庄子内七篇的文字。个人感觉此段与前面的行文风格倒是类似的,估计出自同一作家之手,可能是有感而发的另一个短篇而已,恰好也与天下篇主题相关,所以被添加到了这里。
总的来说本文的写作风格明显与庄子内篇不同。本篇以经学开头认为儒家所推崇的六经也是符合道家思想的。之后所考察的五家思想感觉是齐国稷下思想所涉及的各种流派。所以既有墨家及墨家后学,又有各种黄老道家学说。
另一个问题是儒家为何就没被纳入考察。一种猜想是作者自居于儒家的立场。另一种猜想则是作者以正统自居,讲求孔子以下的六经为正典,那也不妨称为原始儒家。无论哪种儒家都不需要特别说明。
民国学者推测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可能是因为作者有对“道术为天下裂”思想不能再统一的担忧,所以给人一种仍然身处分裂乱世的感觉。
但个人感觉本文更像是汉初时期的人托古进行思想改制的文章,因为行文明显有希望以六经和庄子思想来重新统摄道家思想以归于思想的大一统,这种思路与战国时的学者通常自创经典以进行统一的行为区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六经的正统思想强调,明显是汉魏时期的思想模式,战国时期对易应该是不会这么强调的。
不过也有可能像最后惠施那一段是混入的一样,六经的那段也可能是郭象这样的著书人编撰时加入的论述也未可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一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13:58 , Processed in 0.0991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