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34|回复: 1

求问篇|关于《道德经》的诸多疑惑,希望得到指点?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28 14: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在说,道德经为万经之首,读完能有大智慧,我第一次读时,满满的全是收获,但当第二遍读时,我就会推翻之前的一些收获,随着读的遍数越来越多,我的疑惑也越来越多,到现在颇有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大概是道行不够,阅历不足,故将疑惑发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晚辈再此由心感谢!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开篇首句,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可以说得出的道不能算是道,可以叫得出名的不能算作有有名”;最开始我也认为大道是虚无缥缈的,但现在有一个疑惑:如果“道”是虚无缥缈的,那我们又在追寻什么呢?如果道是不可名状的,那我们能否说出我们心目中的道,不能说出,是否代表我们内心的迷茫。说得出,那还是”道“吗?如果真的有得道之人,那是否在他们得道的那一刻起,这条道就不再是道,因为他明白了,他懂得了,他知道了,所以道不再是道。那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呢?

所以,也有人说,这句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在说道是可以诉说的,这不是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叫得出来的,这不是一般的名。对此,我也有不理解的地方:“道,是永恒存在的,还是被我们发现的那一刻起,才算做是道?”
我现在的想法是: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转之规律,而道是永恒存在的,属于唯物,不以我们的意识而转移,就像我们在山上看到了某一物,我们从未见过,于是给他取名叫做:“花”;那么,是从命名为花后,世界才有了花,还是它就是一直在那,但我们从未发现,也就是“无”;从无到有,是不是就是发现的过程,而“道”是永恒存在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我理解为事物是存在两面性的,有光明的地方,也会存在阴影;同时也是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这里我没有疑惑。
换句话说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不沾因果,也是不干预,不妄为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三章的问题很大,上一章还在讲“为而弗恃”,不去多加干预;为何紧接着就提出了按照自己的喜恶去管理天下呢?前后文极为矛盾,这简直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了,为何还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呢?我不理解。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句我没有收获,也没有疑惑。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句单独看,我的收获极大,我的理解是,天地至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雨露,阳光,享受同样的时间,老天不会因为你贫穷就会送你一座金山,不会因为你做坏事就降下责罚,因为我们对老天而言都是一样的,甚至于我们和一粒尘埃也是一样的。
但是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我的疑惑很大:
若是得道后会至公;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拜神礼佛呢?无论我们责骂他们,敬畏他们,对他们而言应当都是一样的,应该是不会因为我们不敬就责罚,不会因为心诚就降下恩赐才对啊!那他们究竟有没有得道?若是得道了,为什么要拜?若是未曾得道,那为什么还要拜?
凡有私心,必是凡人!
但我们假设这句话是错误的,那何为道?也就是说天地不公不仁,有祂钟爱的气运之子,也有祂厌恶的倒霉之人;那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善恶之论也是正常,既然天有私心,为何我们享受的天地还是一样呢?
同样,如果抛开这种玄幻之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说圣人是至公的,他不会去偏袒任何人,但圣人教化万物,岂不是与”行不言之教“相违背?他教我们,我们供奉他为圣人,但只要开口,就代表沾染了世俗之气,为何还会有亲传弟子,入门弟子,门徒之分呢?这不还是分门别类了嘛?但若是不开口,我们又怎么能知道他是圣人呢?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这句话我能理解,其实就是古人发现粮食播种下去,会结出很多果实,再把结出的果实种下去,果实又会结出果实,生生不息,被认为是长生之道。只是在歌颂自然,我没什么疑惑。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若有情天亦老“,正因为天道至公无私,所以能够长生;但是;圣人退其身与外其身,我不明白是主动,还是被动;若是主动,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全自身生存,是有私心的,怎么能说是”非以其无私邪“?可如果是被动,是如何被动的?若是那一刻没有被动的条件,圣人是管还是不管?

若是按照文中的意思,当我们路上遇到不公的时候,我们岂不是都不应该开口,而是站在旁边看戏,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无私吗?咦?好像还真是无私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在圣人眼里都是一样的,所以他谁也不管,既不阻止施暴,也不协助施暴;我去~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但如果这么一看还算是有道理,这个想法有点令我恐慌啊。
总共81章,字数受限,先问前七章,恳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昨天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帮顶 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17 23:22 , Processed in 0.1231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