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1|回复: 1

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明清篇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2-10 1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了解中华文明的自信,那么必须还原到历史当中,了解中华文明是怎样萌发、成长到今天的。本章讲述了中国明清历史。


主要势力:元(汗位争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疆域:1372万平方公里
峰值人口:12359万


地图册里没有提供蒙古帝国的地图,可见史学界并不认为蒙古帝国是中华帝国。而蒙古帝国之所以没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主要的原因竟然是中国重庆的钓鱼城。
当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是雄才大略蒙哥大汗,欧洲的教皇正在向上帝祈祷,蒙哥派遣其弟旭烈兀攻打西亚,不久就攻破了巴格达,处死了最后一个哈里发。而蒙哥则亲率三路大军,意图灭宋。
当其攻占四川,进军合州时,遇上了此生的宿敌——王坚。蒙哥率领的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折戟钓鱼城下,猛攻半年不克,自己也因为头脑发热,没能听从部下绕过钓鱼城的建议,最终企图搭高台俯看钓鱼城,被埋伏的炮石击中不治身亡。
蒙哥的死影响是及其深远的。

  • 此役之后,蒙古又陷入了汗位争夺中,被迫停止了对外扩张。
  • 而忽必烈争夺汗位成功之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宗主国元和四大汗国,大一统的蒙古帝国不在。
  • 于是蒙古统治者不得不实现统治本土化,因此对于世界各地文明的存续起到的关键作用。
说中国人拯救了世界也不为过。
元从马背上得天下,也妄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统治的核心在于维护“蒙古人”的统治,是对中华文明一次严重的践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文明、政治断层。他们低劣的统治手段,是历史一次严重的倒车。

  • 元为了防止地方拥权自重,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于是施行行省制。“行省”的省其实和衙门“三省”是同一个意思。为了掌控地方,就派“行中书省”到地方驻扎。
  • 而为了避免地方统一反抗,于是把全国各省划分的支离破碎。比如江苏省孤悬淮河以北的徐州,拱卫南京的广德、芜湖都在安徽等。
  • 元朝的这一做法,极大降低了地方的权力和行政效率,因此地方治理非常之差。
  • 元又将人分为四等,贵族侵占大量田地,大量农民变为流民。
  • 同时苛捐杂税、徭役繁重,民族矛盾尖锐。
以武力统治的王朝终会随着武力的衰败而陨落,终于元朝在农民起义中走向灭亡。
元的统治是华夏文明的一次灾难,汉唐宋时的自信和风骨在明清两代很难看到了。科举制度在长达半个世纪未能实行,而直到元朝快灭亡时,才统一思想,为前朝草草修了史书。


主要势力:明(皇权VS官僚集团)、鞑靼、后金
疆域:997万平方公里
峰值人口:17500万


《明朝那些事儿》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明朝的历史总体看来就两个字——荒唐。明朝的皇帝们可谓爱好广泛,明朝的大臣也是个性鲜明,忠臣、奸臣辈出。其背后的逻辑还是皇权之争。
朱重八真是战略奇才,硬是拼死了一干豪强和元帝国,建立了明朝。他深知民间疾苦,痛恨专权腐败,对勋贵下手最狠的就属他了,基本一个不留。
他认为元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统治松懈。

  • 于是废除丞相制,加强皇权;
  • 设立锦衣卫,加强对百官监管;
  • 规定了户籍世袭,加强对民间管控。
而其继承者,也将他的政策继续发扬光大,建立东西厂、修订严刑峻法等。以上很多措施都矫枉过正,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官僚集团也不是吃素的,在皇权的压迫下更加团结,结党对抗。甚至发展处了以挨廷杖为荣的,挨廷杖者被褒扬的场面。
于是皇帝和官僚集团两看生厌,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到后来,有的皇帝干脆躺平,反正政策也推行不下去,或是宠信宦官对抗官僚;官僚集团开始不论利弊,为了反对而反对。
万历之后,党争愈加激烈,直到天启年间的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达到了高潮。然而,东林党就真的是一身正气、为国为民吗?阉党就一定是为虎作伥、一肚子坏水吗?到了明灭亡之时,崇祯募捐鲜有臣子响应,只等着投靠新主子;而李自成入京后无法遏制手下抢掠,他们从大明官员手中搜刮了8000万两。
我们再来看造成“荒唐”明朝背后的制度。
政治制度

明太祖因宰相胡惟庸造反,彻底废止了宰相,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皇帝专制时代。
中央政府
明太祖将宋代唯一的宰相中书省废去,只留七品小官中书舍人,职责相当于一书记。而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不设了,六部尚书各司其职。
御史台演变为都察院,和六部合称“七卿”。又设通政司(主管奏章呈递)和大理院(主管平反)。刑部、都察院和大理院就是三法司,主持重大司法案件决断称为三法司会审。
通过进一步分权,皇帝就将大权把控在手中。明代其实还有一些历史的旧传统,能够对皇权起到一定制衡作用。

  • 小官由吏部尚书任用,高官就需要七卿、九卿或加上巡抚、总督开会推举,称为“廷推”。
  • 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七卿、九卿公决,称为“廷议”。
  • 三法司也不能解决的狱讼,也由七卿、九卿开会定夺,称为“廷鞫”。
  • 明代每部都有给事中,也有封驳权,对皇权有一定节制作用。
内阁和宦官干政
那么大家都熟悉的明代内阁大学士不是相当于宰相吗?答案是否定的,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处,秘书就是内阁大学士,是内臣,终明一代都只是五品。那么为什么内阁大学士会有那么大的权力呢?
明朝一天有早、午、晚三朝,还有“御殿”(大殿内朝会议事)、“御门”(奉天门阳台对百姓讲话)两种常朝。明太祖和明成祖还有能力、有精力操持国事,口授大学士批奏。但是后代皇帝常年困在深宫中,精力愈发萎缩,便没有精力勤政了。明太祖这个工作狂,将大事独揽一身,反而害苦了他的子孙。于是明朝皇帝的不作为,也有一部分是工作难度过大,远超出能力范围。
于是皇帝便只有偷懒,将政事交给内阁处理。由于内阁的官阶总是低的,因此往往由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同时也往往做皇帝或太子的老师,地位就更加尊贵了。即便如此,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是远低于前朝宰相的。
后来的皇帝不通政务,就由内阁大学士将意见写到“条旨”上,在送进宫中由皇帝审阅,再亲自用红笔批下,就是所谓的“批红”。
后来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几个皇帝,甚至连内阁都不去了,大臣经常数年连皇帝都见不到。皇帝和内阁的接触,就由太监做中间人。甚至有的皇帝嫌麻烦,私下叫太监批红,实权就落到了太监手里。于是有了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明太祖万万没想到,不设宰相的祖训后代做到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则完全没起作用。
明朝的一代名臣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悲剧其实是制度的悲剧。他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勾结太监;作为大学士是不能主持政令的。于是虽然他做出很多功绩,但是因为越权,在法理上站不住脚,被人指责“权臣弄权”,不得不辞去职务。
地方政府
明初沿用了元的行省,更改为“承宣布政使”。不知是朱重八不通政务、看不透元行省划分的弊端,还是为了巩固统治故意为之,总之如此别扭的划分就被继承了下来。后来进一步划分为两京、十三司。
每司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各省行政、司法、军事权力。而因为省太大,前两司又委派“分司”。实际上,明的省、州府、县三级加上分司变成了四级。明《黄书》记载,山东省六府十六分司,山西省五府十三分司,陕西省八府二十四分司。上官比下官还要多,如此多的冗吏,导致下官服侍奉承上官的难度更大了。
而当地方发生重大事件时,中央还会临时委派总督和巡抚去地方督事。
胥吏
而官吏的分流,也是在明朝确认的。元朝时,蒙古人做长官,汉族读书人没有出路,只能去衙门做书吏,于是官吏的流品出现了苗头。到了明成祖,便明确规定胥吏不能做御史和考进士。此举对明清乃至如今官场的风气是极大的败坏。

  • 称为胥吏的读书人上升通道被堵死,又被官场所瞧不起,即便有德行也无法拜托胥吏之身。因此便无需洁身自好,尽情的舞弊作恶。
  • 胥吏们长时间就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圈子(比如知名的绍兴师爷),于是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形成了不能摆在台面上的潜规则。
  • 明清地方行政官大多是管官的,不负责具体事务。事都交给师爷和胥吏去办。科举出身的行政官哪里懂这些门道,于是被蒙在鼓里。
  • 等到想做实事的官员花个一年半载的时间摸清门道,胥吏不免团结起来反对他,暗中作梗。
  • 而对于百姓,胥吏就更加肆意的刁难盘剥。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当真是真实的写照。
基层的县府官员,除了夹在上官和胥吏之间,可谓是寸步难行。行政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有趣的是,明中后期统治削弱,民间反而出现许多新气象。比如工商业蓬勃兴起,海外贸易发展强劲等。伴随着远洋贸易的发展,明从美洲和日本获得了大量的白银,资本主义出现萌芽。
人才选拔

明代因为参加科举的人过多,为了统一评判标准,逐渐在经义中演变出定式,即“八股文”。八股文固定格式为: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并不是一时制定的,而是随着科举考试逐渐形成的。开始时,政府未必是心存桎梏思想的目的,因为国家治理确乎是需要人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心再次被时人遗忘,为了出人头地,读书人忘记了“仁义道德”,反而在形式上越来越内卷、发掘越来越深,以至于使读书人思想僵化。
府县试、省试、会试也是从明代开始的,读书人有了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进阶之路。明进士及第之后,还要留在中央读书三年,三年后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进入翰林院。
明以前的科举,进士及第后,就到地方任官,从小官开始做起。而到了明朝,只有进士和翰林可以做大官,举人和秀才只能做小官。这就为读书人也分了流品。
此制度也全非坏事,进士在中央读书期间,是非常好的寻师觅友、读书论道的时间,政府也将其作为未来之才培养,因此进士和翰林并非除了八股文都不通晓的人。事实上,明清两代也从进士、翰林中物色了不少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经济制度

明朝有两种重要的册籍,为“黄册”和“鱼鳞册”,分别用于登记户口和田亩。两册在创立的初衷相必是好的,能够便利政府收租,避免土地兼并。
但是唐之后,豪强门阀消失,是好事,也有弊端。其本来是组织民众的重要力量,衰落后就只能由政府直接管辖百姓。但如前文所述,地方的权力和行政能力一直是减弱的,于是严谨记录的精神变难以保持。到了明清两代更是恶吏横行,于是在两册之上的舞弊手段层出不穷,两册尤其是鱼鳞册,早就等于废弃了。
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是指把民间的差役杂项一并计入田赋下,计亩征银,目的也是为了简化征税的手续。好处是由赋役问题产生的阶级矛盾暂时得到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但是一条鞭法更适合南方的情况,到了北方则遭到了强烈反对。地方利用火耗敛财、商人压低粮食价格和不能遵守一条鞭法产生的额外税役的摊派,反而增加了民众的负担。皇权践踏法律、治政有弹性、缺乏契约精神,乃是中华文明中的一股毒瘤,一再的导致制度变味。
军事制度

明代的武功,与唐代相差不远,明太祖的卫所制度,跟唐代府兵制相仿。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史,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
综述
而为何明末明军却表现出了极低的战斗力,导致明朝在女真小部落和农民起义的围攻下灭国呢?单纯从军事上说:

  • 明朝长时间的太平和政治的腐败,加上不合理的兵户制,导致卫所吃空饷严重,战斗力低下。
  • 军备不修,导致军装、军备老旧。而朝政腐败,导致中央政府无钱提供新的装备
  • 兵员分摊到全国,导致军队调集困难。同时军队风俗、习惯、语言、面貌都是陌生的,难以形成战斗力。
雪上加霜的是,明朝末年赶上了一个小冰期,游牧民族南下意愿强烈;欧洲和日本政治变化,导致流入明白银减少;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饥荒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内忧外患夹攻之下,明终归是亡了。


主要势力:清(满、汉、蒙、回、藏)、资本主义世界
疆域:1316万平方公里
峰值人口:432,16万


清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的最高峰,其疆域仅次于元。然而,从明代开始,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只是借着历史趋势的一次回光返照。
说清的统治权术高超,是因为它第一次真正把汉满蒙藏整合起来了。清朝皇帝在中原地区是儒家赋予了至高权力的“皇帝”;作为代表军事秩序满蒙的大可汗;通过藏传佛教控制蒙古人,又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获得了藏、蒙的认可。这样,代表军事秩序的满蒙藏被清朝统治者整合到了一起,对于中国人的统治力达到了顶峰。在统治稳定的同时,因为权力缺乏制约,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但是清同元的统治核心很像,是维护“满人”的政权,将部族利益凌驾于中国之上。但是其又不像元那般只靠武力,而是在任用士人统治国家的同时,又用权术将满人部族凌驾于士人之上。
政治制度

内阁

清也建立了的高度的集权,在集成明代的内阁之外,又另设了军机处。最初军机处设立是为了处理军事的,为了保持军事秘密,许多事便不经过内阁。后来演变成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内阁的作用就更加削弱了。不过军机大臣往往也是从内阁大臣里挑的,一定程度替代了明代太监的作用,防止了太监干政。但是军机大臣总归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不能算政府大臣。
清代政府发布的最高命令叫做上谕,分成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两种。明发上谕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由内阁拟定,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给六部。这是中国历来的惯例。但是寄信上谕则是清朝独创,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送给受命令的人。如此,皇帝的旨意可以不通过六部,直接寄送给地方,皇帝就直接获得了直接干预地方政治的能力。
如此看来,清代比明代更要独裁。
中央政府
清代六部尚书的权力也被大大削弱了,明代皇帝的命令,都要经过六部;国事的呈报也要通过六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吏部、兵部管,兵部尚书还能对督抚下令。而到了清代,兵部尚书已经不能对督抚直接下令,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皇上,六部尚书已经不能称其位行政首长了。清代要满汉分开,于是有一中一满两个尚书,二中二满四个侍郎,权力更加分散了。明代监督皇帝仅剩的给事中的封驳权也取消了。
清代能向皇帝讲话的政府官员,只剩六部尚书、侍郎、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其余中央和地方官员都不允许专折言事,言路被大大收紧了。对民间更是不准有公开发言权。
清朝皇帝不需要依靠宦官与官僚集团抗衡,其有更强大和忠心的包衣奴才,而汉臣更是做奴才而不得。雍正年间,有一个湖广总督叫杨宗仁,他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请安奏折。在奏折的结尾处,杨宗仁自称“奴才”。雍正皇帝在批阅这道请安奏折时,很认真地用朱笔划去“奴才”两个字,在旁边写了个“臣”字,并批示了4个字:“称臣得体。”
清代的高管由皇帝决定。而小官虽然有吏部任命,但是必须引荐给皇帝,待见了面之后才能上任。这背后也有大大的私心,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你的功名利禄都是皇帝给的,见不到皇帝,芝麻官小官也休想做。
地方政府
清代在布政使上又常设总督、巡抚,明朝的四级到了清朝就变成了五级。而到了战时,总督和巡抚也不能做主,需要中央另派经略大臣、参赞大臣等。总督和巡抚原则上只用满洲人,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没办法,才任用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之臣。到了甲午战争前后,封疆大吏又都启用满人。可见清代政治是一种继承了明代制度并杂糅了满族军事政权制度的部族统制。
清末郭嵩焘曾有一段名言,“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胥吏一方面惯于使用欺骗、蒙蔽、行诈、勾结等技巧,选择性地执行分派给他们的任务,一方面又精熟行政细节和运作程序,他们遂能够蒙蔽、妨碍、误导,甚至胁迫比他们更具声望的上司。胥吏从主官那里所得是很少的。但他们都是做实际工作的,钱谷、刑名都要经过他们办理,其中大有油水可捞。例如钱谷,就有平余、折耗(鼠耗、雀耗)、火耗等名目,盘剥下来的,给上司一部分,剩余的就是自己的了;对于送上门来的官司,更是可以大肆敲诈,发一笔财。
与汉代的扁平地方政权相比,后朝愈发比前朝的权利分散,到了清朝犹甚。这一方面是治政精细化的体现,但是过度精细化带来的就是内卷,除了加剧官场倾轧、降低行政效率,收效甚小。非常值得今人反思。
人才选拔

满清入关后,为了维护其满清部族统治,奴隶制残余,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肆意歪曲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其所用。宣扬理学中的“忠”、“孝”思想,以愚化民众,防止民众反抗。程朱理学不但成为清朝社会人文教化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清代理学,陆王心学一系趋于衰退,程朱理学一脉则多在于卫护、阐释程朱之说,与学理没有什么创新发展。而作为清政府的官方统治思想,更为突出的是纲常伦理的道德规范。虽然有顾炎武、戴震等具有批判精神的士大夫,但是大部分读书人都沦为了只会读死书、考据的书呆子。
清代的考试制度是一种当之无愧的愚民制度。历代中国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为政府选拔人才,共治天下。到了清代要害职位上绝大多数都是满人,只放开一小部分政权作为钓饵,引诱中国文人为之趋之若鹜。而愈加内卷的八股取士,让无数的中国读书人为之穷尽一生,却只有极少数人出人头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对此的真实写照,我们总是嘲笑范进的嗔痴,但何曾设身处地的想过清代文人的处境?
作为中国汉后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士人基层,由于满清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私心被“阉割”,清朝在与世界的竞争中日益落后是必然现象。
军事制度

在军事上实行八旗制,编制了满蒙汉八旗,成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根基。全国各地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下面的绿营说是中国军队,实际上将领都是旗人。清朝也继承了明朝的火器,并大量应用在战争。
经济制度

清朝初期沿用了明朝的一条鞭法,后有推行了“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并非是制度创新。因为土豆、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清的人口得到了空前增长,达到了4亿。然而由于思想的禁锢,科技水平却基本停滞不前。
综述
随着全球化和殖民主义,清需要面对的主要对手不在国内,而是从海上而来。此时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巨大市场垂涎已久。但清的闭关锁国,导致对资本主义的巨大贸易顺差。当鸦片生意收到阻碍之后,终于露出了爪牙。而清八旗已经堕落为烟枪兵,在西方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弓箭、老式火器在前装滑膛枪炮面前尽显劣势。强大的假象被戳破之后,就是百年的屈辱史和救亡图存史。
想了解更多,可以看我的历史解读系列文章。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先秦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秦汉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唐宋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明清篇
一直产品狗:一文看遍华夏文明衍变——近代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5-2-16 0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一个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19:47 , Processed in 0.1216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