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5|回复: 0

歪解《道德经》(90)

[复制链接]

1

主题

7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3-4 1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93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既然老子说明了是“比于”,自然就只能是个比喻,如果真像一些注家解释的那样,有一种婴儿(甚至一些成人、有修养的人)可以做到“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那一定是“神婴”(神仙)。想来,不但老子本人没有遇到过也绝不相信有这样的神婴,就是解读者们,也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神婴,只是在糊弄自己也糊弄他人。还应该明白的是,“比于赤子”就是“有一颗赤子之心”、“那颗心像赤子之心”,老子只是拿这个来比喻政权和领袖“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之后,高举三面旗帜,从思维上、文化上、根本上不挑战无为,其战略作为堪称“玄德”,从外表上看着似乎“骨弱筋柔”,一团和气,但本质上却处于善结善闭的最佳扩张和进取状态。
换言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一种战略作为的哲学境界,看着“建德若偷,广德若不足”,但是,它的主战役早已在政权的核心和灵魂部位取胜,并且一圈一圈地向外“攻城略地”,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因此,任何来自政权和国家外部、内部的遏制、攻击,都不可能给它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它的前进步伐,已经不可阻挡。
不可阻挡的原因,老子列了两条:“精之至也”,“和之至也”。“至”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生命力充沛,二是战略思想和战略作为高度协调。而生命力充沛,则要“心灵和动作协调”提供支撑,转了一圈,强调的,还是政权的领导核心必须“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解94
本章既是对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具体解释,又是对战略作为三个基本要求——常无心、德善德信、皆孩子——的深入阐述:如果“含德之厚”厚到了“玄德”的境界,让民众感知“圣人”和政权的心像赤子之心,那么,下面这一段引自《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的话,就不是信口开河:“为国家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这段话才是对“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最形象具体的解释。
本章实际上回答了两个问题:
1,战略作为的最高境界是常、明、祥、强,达到这个境界,就可以持续强大;
2,如果“不道”,那就是又一场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的死亡游戏,那就必然早早地交出自己甚至后代的生存权。
从五十一章的什么是玄德,打出玄德的三面旗帜,到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章分别阐释三面旗帜,落脚到本章的“精之至”、“和之至”,得出三面旗帜不倒,就是“善抱者不脱”,就可以做到“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就能够壮而不老的结论,完成《德经》的又一个论证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19 14:27 , Processed in 0.2740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