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9|回复: 0

《国学》导读【4】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3-25 19: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人生的上进

1、人生突破现实的向上
我们经常会从生活当中去感悟,在自己的体会当中去产生思想,我们经常在把这些当做是,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这个方式,让我们面对无穷无尽的现实,从我们的经历,从曾经走过的路上面,小心翼翼地在寻找答案和出路,我们知道,
这其实是非常狭隘的,就象每一个人,绝不可能了解到人类所有的感受和感想,也不知道所有将会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有些时候,过去的那些感悟,过去的那些思想,往往会带有成见,当我们面对新发生的事物,带着一种保守的态度,这种保守,让我们跟着新事物的发展,没办法去得到人生的领悟,无可奈何地受现实牵制;
现实或者事物本身,并不是让我们从自己的主见上来对待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是让我们生长出来的,像看到自然界的种子,总是会长出它的苗头来的,可是我们人类,往往会把自己埋没到土壤里去,把我们这个种子埋没在现实中,要是种子永远留在土壤里的话,那我们知道种子如果不长出来,肯定是要坏死在里面的,我们经常在现实的土壤中去寻求营养,去寻找自己的好处,不知不觉就把自己这个种子埋没掉了。
人生的走向,跟现实的走向是完全不同的,各行其是,我们不能说,从我们人生的角度,来怪罪现实是怎样的不如人意,因为它们有它们的发展,就像自然界它们有它们的活动一样;我们也不能责怪现实对我们人生所带来的那种压抑,因为我们人生就像种子要从土壤里得到滋养,本来就应该处在现实生活当中,只是需要找到突破,才能得到自我的解放,
从尘土里向上生长出来;这确实也是生命的一种活力,就象我们的的生活不甘于平庸一样,人生的丰富多彩,不像自然界的生物那样,永远是一种贫瘠呆板的的模样;曾经看到一个段子说:上帝问人,你愿意回伊甸园去吗?人说我不愿意回去,我还是愿意在世间经历磨难。当然这只是一个戏言,但是只有在我们世俗的日子里,我们才有我们灵魂的自由,意识上的认知,还有感官上的体会;
生活在困苦当中,才能体会到我们的生动活泼,体会到我们成长实现上的快乐,回顾过程中的实在;我们会厌倦在表面享受上的单调乏味,我们也害怕现实折磨我们生命的苦难,而要是通过所有经过的困难,会让我们看到希望,相信理想终将实现,又何必贪恋唾手可得的享乐,又何须在意在前面等待的患难;
所以我们回到以人生为主题的生活上来,我们并不会感到,轻松了,简单了,有好处了,而是相反,会变得千辛万苦,这是我们必须要把人生突破出来,必须要对现实有所创造,必须要认识到我们的发展道路而且得到成就,人生反而会因此变得艰辛,在事物上的发展反而会变得艰难,而我们在成长上的实现也就会变得充实,在每一步的喜悦上重回伊甸园。
2、一切的实际成就,不可占据
人生跟现实各行其是,走的是不一样的路,所以坚持在人生上的发展,注定就要碰到,相互都是不可占据的局面,所以我们不能指望说,我们妄想掌控这个世界的发展,甚至狂想到去主宰宇宙(朝鲜已经好像有不少这样的豪言壮语了),我们不能凭我们的意志,和力量,想要占有什么,就像我们吃进食物,除了留下我们的体质,其它什么都没有,所有曾经实现了的东西,在物质上也都消失了,我们的用品,
需要维修和保养,一不小心,就会坏掉,人类建造的房子,用的是人类创造的材料,外观好好的,内部还是会在它的走势上衰败掉,直到有一天崩塌,所有在现实和物质上的追求都会落空,就象我们,连让时间回去一刻都做不到。所以回到历史,原来的人类们和它们的创造,都已经烟消云散,只是留下了一条轨迹在让我们延续,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人类和我们自己美好的未来。
3、要寻求从人生发生的荣耀
事物能够给人生带来的外在成就,就像让一颗种子,长出地面的枝繁叶茂,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它的外形,而并不是去关注种子本身,去看到它的雏形,也就是灵魂所在的地方,这种外观上的成就,就像我们前面一直在说,对于自然界来说,种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树木的繁茂,对于它们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未必会是这样,就像我们,会带着虚伪的表情,讲着虚假的话语,也会用华丽的衣服,豪华的汽车和房子来标榜自己的成功,虚荣的东西,变成是炫耀人生的成功了,让人生,实际上是枯萎在里面了。
所以,人生的枝繁叶茂,在灵魂的高尚上,在创造的美好上,在现实的改善上,它所成就的,并不是在世俗利益上的追逐,而是成为在人类精神意义,和人生根本价值上的导向,这才是一种荣耀,是体现出对生命本身及其兴旺的荣耀,它也是每个人,被引导在对人生成就上,为之所贡献出的荣耀,能够让我们看到,人生从现实内容当中所寻找的生命道路,是唯一的途径,它能够让所有的现实,从人生内在的发育上发扬起来了;
说它是唯一的途径,是因为在现实状况上,能够给我们做选择的,有非常多非常多的途径,从同一个现实上面,我们可以发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各有目的,各有意图,各有欲望,甚至是我们假定了一种目的之后,我们都能找出为它搭配的理由来,所有想象都不能极尽的途径,只会把我们引导到,成为现实的附属品,这一条路上去。
道之所以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因为道,在人生和现实当中,起到了一个,合成的作用,让人生从中找到一个实际生长的途径,就象把种子放到任何的土壤里,不管土壤是怎样贫瘠富庶的,它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可以富饶人生,向上生长的长出。
这种合成的作用就像我们人一样,人生是没有自己的内容的,就像我们在身体上,看起来的是我们自己的体质,我们的这些体质,也不过是在于我们所能够得到的那些食物,给我们提供的养育,我们人生需要有那种实质,来作为自己的体现;
而现实它的唯一的用途,唯一的功能,就是给我们的人生做外在的体现,所以,一切外在的现象和存在,只不过是,为我们人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原料,就像资源,都会被用尽一样的,原料在提取之后,变成了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上所需要的材质,所以说我们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表述,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假的,外像都是虚假的,就像“梦幻泡影”,为什么会这样说?
我们看过去所有的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现象和它的存在,或者是我们存在过的那些形象,哪里有不被消亡的?它存在的时候就在消亡,它终究会被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继续的发展所消亡,会消亡到,我们都不认识它曾经存在过的那种形象,就像曾经那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回头再看,还不是轻描淡写?
外在的情况都会出现这种变化,就像地貌会发生变化,我们人类的城市发展也会发生变化,甚至远离故乡,认不出回家的路,但是说,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去的路,还是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现象上,找到我们那时需要的材质和引导;
我们永远不丢失人生这个本质,那一切的外在,虽然如梦幻泡影,但是它仍然还是为我们所用,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发扬人生上的种种成就,就像今天谈国学导读这个话题一样的,
我们只讲抽象,我们不讲形象,就像所有的现象一样,我们谈生活的现象,永远也讲不完,哪怕我们只讲我们这个城市,今天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我们可能一年一辈子都讲不完,但是我们从抽象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一切,在其中运行的,终究是要回归到道的本质,在人生反映上的所有变化和成就。
八、本质和表象

1文化的人文知识
我们今天讲国学解读,讲的是传统文化,但是就像在话题里面,好几次也引用了圣经里讲的话,是因为,国学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在人类文化中的其中一种形式;
要讲究文化的内涵,任何的文化,都是在通过它内在的意思,让人明白人生,让人看得透事物,让人知道世界和社会的真相,让人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让人摆脱困境,让人得到实现,如果说这也是一种知识的话,那么它跟我们对外物的知识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这是了解对人生自我认知的知识,就像人生的本质,和一切事物外在的假象一样。文化所以在各种经典,各种文化表现上,都有它本质上的相同,和外围上的差异;
文化在本质上的相同,就跟人类的存在一样,有不同肤色的人,有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地区的人,但是在人的生命本质上是相同,在灵魂上是相同的,在表达的情感上也是相同的,文化在人的所有这些相同上,在描绘人生的本质上一样也是相同的;
但是就像所有人不同的那些差异,文化在所有的表达形式上,也会发生它的不同,然后归到本质上的相同去,所以这些不同,就像现象一样,都是外围的东西,有它的虚假性的表现,就像我们看经典里的文字,各自表达语言中的意思;
所有这些文字,以至于说所有经典的不同,全都是外观上的差异;还有在文字当中所表达内容的不同,也全都是角度上的差异;而我们通过这些外在表现的不同,透过它里面所要讲述的意思,和它的内容的大致相同,回到最核心的认识上来,也就是人天然的本元;以及在一切之上的天意。
2、透过表面寻求实质
透过文字的表达,知道它的意思,乃至于要透过其中的意思,达到对人生,以及信仰的认识。文化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系统,但是我们还是要透过文化的表述,转移到我们生态中的认知和运用上来,就象实用知识,到头来还是要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才有用;
就是文化,只是在人本来的定理,和人实际的生活之间,起到一个通道(导)的作用,而文字,就更加只是文化内容借助于表达的,更外围的一个载体了,所以,文化所有的外在形式,都应当通过每个人的体知,来透彻它的实质,明察人生的一切现状。至于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上,就会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能不能真正的,在人文的实质上去发扬这些文化的形式;
再一个是,这些文化的形式,是不是会让我们被它的表象蒙蔽住,而忘记了去寻求它的真正内容在哪里;这两方面是我们今天所做文化导读,所需要了解文化本身的实质,和文化的表面形式上的区别,也是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形式,
能够把我们导引到人文的本质上去,导引到人生的认识上去,让人们通过文化的阐述,产生对人生实质的了解,来达到自身的觉悟,兴盛我们的生机。这是任何人,天生就没有带来对自己生命上的学问,所以人会让自己面对许多的问题:人生来是怎么回事?人应该怎么样去做人?人生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么样去实现自己?我怎么去认识我这一生的道路?冥冥之中,一切的主宰在哪里?……
这些问题,人没有生来就知道的,跟我们,生来在这世间连一点点的知识都没有一样,我们都要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明白这些,使文化在它的本质上,和它的形式上来教化人,让我们在这个科学知识铺天盖地的年代,不要遗漏了,在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探究,所以这也是对教育的核心问题的一个思考。
3、明心见性
掌握再多的实体知识,未必就能知道怎么样为人,也未必知道怎样去做事;人生是最灵活不过的事情,转眼都是一番新的景象,转眼又都成空,活泼的对待人生的一切境况,生动的体现人生的境界,不是用知识就能够办到的;
人要是带着成见的观念,跟实体化的知识一样,去面对外界的变动,就像用同一种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事情,要是遇到有点异常的情况,就好像走路走着走着;面前突然耸立起一堵墙来,就转不过这个弯子来了;
实体的知识,跟现象一样,都是类似于固态的,固体之间的碰撞,是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的;所以我们运用知识,就像物理知识,去观察现象,我们要发现的,并不是现象本身的表现,而是要揭示其中的运行,然后知道怎样去掌控它;
知道人生遇到的事情都是怎么回事,也是这样的,事情本身的状况并不是目的,洞察所有事情内在的变化,这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然后在这之上,人生应该达到什么,事物应该如何兴起,从一切现象之中,心灵超越一切的物质形态,是佛家明心见性的启迪;这个主体,并不是在事物上,并不是在人生上,并不是在一切的认识上,而是在人的生灵上,自然而然;心灵无物,而包含一切;而只是,为人生在一切之中,打开一个通道。
4、人生表象在一切事物发展的体现
再来看道德经说:道可道:是人生道路,准许在事物发展上去达到实现的道路。再借用圣经里,基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就很简单明了了。易经里说:大哉乾元:壮大于透过的事物发展,通过在现实当中的长出,是以人生萌发的成长向上为初始的。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化的含义在启示我们,道在一切的外在成就上,来达到我们人生的一种弘扬,就像宽敞的房屋,让人在里面安生,从内在得到外部的宏大,然后,佛门戒律,摩西有十戒,各种清规教律,就像任何有形的东西一样,我们从内在的焕发,一定会受到外在为之抒发形成的局限,从外在,让我们都受到外形的约束,这是人生从内部,向外形上的发生,就会把人生定形在其中,所以凡事的成就,对人都有规矩。
我们来看易经的“易”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易,蜥蜴也。易也就是,变色龙变化的易。然后说,一言函三义,不易一也,变易二也,简易三也,不易一也,不变动的是,在一切环境的变动上,主体的本体不动。
变易二也,变动的是,主体随着外在的变化,而改观,主体的外形有变动,就像所有的事物,都会从人生反映出相应的景象来。简易三也,是所有的现象,都只是在为书写人生的造就,简易不是一种简单的意思,而只是来作这么一种用处,
人生对于一切事物,也只可作这一种用处;合起来也就是说,在人生的主体上,对待一切事物发展的改观,而成为书写人生的变易,所以易在说文解字里还有一句话是:守宫也。易在这三种情形上,所以能够保守人生内在生长的充实。
所以佛教有一句话说:如如不动:如同于人生的发展,如同于事物成就的体现,而不为外物所动。
我们的人生不需要像现实情况那样复杂,不需要像一切事物发展那样的不可捉摸,不需要像一切的欲望那样的永无止境,不需要象社会风气败坏的那样随之沦落,我们需要恪守我们人生的核心,从这个核心的生发上,去开枝散叶,去做到这一点,
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意义,我们的见识,我们的眼光,种种之类的,不至于出现偏差,为什么要这么讲呢,拿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在写生,桌子中间放了一个苹果,每个人从自己的座位上,看到苹果的样子是不同的,然后把它描绘下来,如果大家说,
我看到的苹果才是对的,那么争执就会起来了,所有看到了苹果的样子,在每个位置上都是对的,但是只有那个苹果本体才是真实的,我们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争论得再慷慨激昂,本体依然还是在中间,只在端然不动的那个本体。所以我们得放下我们的执念,去认识本质,然后我们会发现,道的本体散发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就像我们看到了,
许多的宗教也有它的支派,但是他们在传播信仰的,事情上都是相同的,这也是,后面要讲读的,易经、道德经、金刚经,阐述不同经典的经文,在各个方面,提示人间的正道,阐释世间的正义,但要是说,这就是文化了,那也未必,文化不仅仅是人文知识,更应当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领会,和对道的认识,在所有活动上的表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12:36 , Processed in 0.7642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