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68|回复: 0

道德经通读译本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25 2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表达的是“道”的含义及其思想基础。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果用语言表达,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不可名状的。人应该保持平静,不要过分追求欲望,而应该在安静中观察到道的神奇之处。虽然欲望和道是相对的,但它们来源于同一个根源,都是玄妙的,深奥难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描述了对美和善的看法。美和善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需要相反的概念来定义。因此,美和善只有在其对立面存在时才有意义。此外,一些相对的事物可以相互依存,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等,它们相互形成了平衡,相互依存。在此基础上,圣人要做到无为而治,即不去追求权利和名利,而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让万物自然地生长和发展,而不强制干预。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介绍了一种治理社会的方式。圣人不强调贤者的存在,也不让人们过分追求难得的财富和美好的事物。这样做可以减少人们之间的争斗和冲突,使人们保持平静。此外,圣人还要让人们不受欲望的驱使,这样可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宁,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同时,圣人要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态平衡,例如饮食起居的调节,让人们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最终,通过这样的方式治理社会,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让社会自然而然地和谐发展。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表达了“道”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道像是一条奔腾的江河,无论多么强大的力量都可以被道所吞噬,但道本身却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就像万物的根源一样。在道的影响下,人们的欲望会被削弱,冲突会被解决,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这种和谐的状态就像是深渊中的水,虽然看似深不可测,但却包含了万物的本源。然而,这种本源又是如何诞生的,谁能够解答这个谜团呢?老子似乎也不知道答案,只是用“象帝之先”来形容。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探讨了“仁”的含义。老子认为天地并不关心人类,把人当作一只小狗一样看待,而圣人也不应该过分地关心百姓,把他们当作一只小狗一样看待。圣人应该像天地一样虚怀若谷,不过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够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的同时,真正地帮助到别人。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橐钥一样。人类应该保持平衡,既
不过度张扬自己,也不应过于抵抗外在的压力。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人们的力量会愈发强大。此外,老子认为,多说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们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和纷争中。相比之下,保持中庸之道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介绍了“玄牝”的概念。老子认为,万物都有生命力,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它们保持了一种玄妙的状态,就像谷神一样,不会死亡。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玄牝”,它就像天地之间的根基一样,支撑着一切的存在。如果能够像谷神一样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永远存在下去,不需要过度劳累。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天地长存不衰,是因为它们没有自我中心,不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是注重整体的利益。圣人也应该这样做,将个人利益放在整体利益之后,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利益最大化。圣人通过自我牺牲,让个人的存在变得更加强大,同时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这种行为并不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而是因为他们的私心被整合到了整体利益之中。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中,老子以水作比喻,表达了“无为而治”和“中庸之道”的思想。水的特点是温柔而又有力量,它可以滋润万物,但并不争斗。圣人也应该像水一样,具备一种包容力和协调性,既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利益,又能够顾及到他人的利益。他们居处的地方要善良平和,内心深沉,和善宽厚,言行诚实可信,能够使事情顺利地运转,但并不强求。正是因为不争斗,所以没有人会有什么怨言。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一章是老子关于“不贪不傲”的思想。老子认为,贪婪和傲慢会让人们失去平衡和内心的安宁。如果想要更加平衡,就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虚荣的名声。如果持有物质财富过多,会引起人们的嫉妒和攀比,不如满足于已经拥有的。如果心态过于锐利,过于追求成功和名利,反而会失去自己的本性。圣人能够在功成名遂后随时离开,不留下贪念和痕迹,这就是天道的表现。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一章是关于“保持身心平衡,保持清明纯洁”的思想。圣人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合一,融会贯通,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他们同时也要保持柔软,像婴儿一样纯真无邪,不固执己见,不盲从他人。圣人要不断清除自己心中的杂念和瑕疵,保持自己的心境清明纯洁,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圣人同时也要关心民生和国家,有广阔的胸怀,不会因为自己的狭隘利益而偏见。他们具备女性的柔软和男性的刚强,同时也拥有无所不知的智慧。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有”和“无”的关系。老子认为,所有物品都是由它的存在和不存在构成的,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有了它的使用价值。因此,物品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圣人能够掌握这种关系,明白有的时候“无”比“有”更为重要,会把握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被物品所束缚。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强调了“知足常乐”的思想。人们常常被五彩缤纷的外界物质所迷惑,但这些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圣人能够看到这种迷惑的本质,因此不会被它们所影响。他们不会被表面的物质所迷惑,而是会寻找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因为这些物质往往会让人们变得贪婪和冷酷,而这种心态是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的。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一章强调了圣人对待宠辱和危险的态度。他们不会因为得到宠爱或者失去宠爱而感到惊讶或者惊恐。同样的,他们也不会因为财富或地位的变化而感到恐惧或者快乐。他们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变化,关注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对于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坚定和自我控制。他们认为,身体只是暂时的存在,而灵魂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此,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身体或者世俗的荣誉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相反,他们会尽力将自己的价值观托付给整个社会,并将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描述了道的本质和特点。道是无形无象的,不可言说,也不可见到,但它贯穿着整个宇宙,给予了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人们往往无法理解道,因为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只是它的表象,而非它的本质。只有通过执古之道,即学习古代圣人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够真正理解道。这是因为古代圣人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更为深刻,更接近真实的本质。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然,常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为惑也。 是故笃道者,明于阴阳,而能作万物之奥。 深矣,而识之者少。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一章强调了“不知足”的危害。老子认为,过度追求知识和智慧会带来混乱和破坏。人们应该放弃追求过度的智慧和知识,而是要保持谦虚和虚心,尊重和遵循道的指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宇宙的奥秘,才能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道的力量。
老子还提到了道的特点。道是无所不在的,但它又是无形无象的。它像水一样,可以适应任何形态和环境,又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根本,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奥秘,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内涵。因此,老子强调要保持清静和深邃的心境,才能真正感受到道的存在和力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心静,静心康,容心乐,乐心悦,悦心止,心止则静,静则渐明,渐明则安,安则久,久则深,深则高,高则王业成,天命复得,以身终身。
这一章阐述了道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道。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追求虚无和宁静。只有当人们保持深邃的内心和安静的状态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万物的本质和奥秘。
老子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源,只有回归到根源才能实现内心的宁静。当人们保持宁静并认识到常态的重要性时,他们就可以摆脱迷惑和混乱。只有当人们知道如何遵循道的指引并实践道的原则时,他们才能真正实现安定和长期的成功。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哲学思考的著作。它主张人们应该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过度追求,而是要追求虚无和宁静。只有当人们保持深邃的内心和认识到常态的重要性时,他们才能真正实现安定和长期的成功。道德经中的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和万物的本源,但它又是无形无象的,不易被理解和把握。因此,老子强调了保持谦虚、虚心和宁静的态度,以便真正感受到道的存在和力量。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只有通过柔弱的方式才能取得胜利,而过于强硬和冲突只会导致失败和破坏。此外,无为而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主张领导者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要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和平的社会。
总之,道德经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它强调了人们应该放弃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而是要追求虚无和宁静。只有通过柔弱的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才能实现和谐、平静和长期的成功。
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的基础,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律,以便实现和谐和平的社会。同时,人类也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以便自然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今的环境保护运动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内在和外在的和谐。它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和道德的完善,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财富和权力。只有内在的和谐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成功,而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只会导致无尽的欲望和痛苦。
最后,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关于统治和领导的思想。它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又有力,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取功名。领袖应该放弃自我,服从大众,以便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平。这一思想对于当今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它强调了人类应该追求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律,保护自然环境,以便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平。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当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领导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00:12 , Processed in 0.16056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