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77|回复: 1

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佛教的空,我们要继承什么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4-10 08: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治国思想奠定了基础。


山东曲阜孔子六艺城内孔子塑像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也就在同一时期,欧洲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也提出了极具影响意义的哲学理论,古希腊文明也鼎盛起来,佛教在印度诞生,民主和法律被古罗马提上了议程。

其中对我国后世影响较大的无疑就是儒释道三种文化。为什么他们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从哪里入手才能更好的汲取能量?我们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哪一家的思想?他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带着这么多问题来探讨一定很枯燥,那么咱们分开来一个个的分析分析。我尽量说的平白一些。
第一、为什么产生在同一时期?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我们再看一下儒释道创始人的生存时代。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那么在这个时期到底是什么科技的发展催发出这么绚烂的思想火花?
我认为是铁器的大量使用



世界上最早制造铁器的,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时间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约在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普遍使用铁制的工具和兵器。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欧洲大陆普遍使用铁器。
中国最早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
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胜过石器和青铜器。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铁器的使用,导致了世界上一些民族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也推动了一些民族脱离了奴隶制的枷锁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铁器的大量应用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在迅速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铁质武器的应用也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更加血腥。社会体制的变化更加动荡不安,使人们流离失所,无所适从。
处在这个时期的有识之士都想用自己的办法帮助人们尽快的脱离苦难。在不采用战争的前提下,唯一的办法就是说服统治者采纳自己的学说争取和平和统一。这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思想开端吧。
同时期的印度也一样经历了这个阶段。
这权当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儒释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源在哪里呢?

面对混乱无序的状态,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
孔子的办法是克己复礼。退回去,自己忍让一些再回到周天子的统治之下,还采用周朝的政治礼仪制度。他奔走于多国而无所得。
老子的办法是顺其自然。该来的总是会来,该灭的也终将离去。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力量以图保全。但还是埋没在遍地狼烟里。
释迦牟尼选择了逃避。惹不起还躲不起啊,你来我走好了。离开肮脏的争纷,寻找宁静的乐土。他没有失败也没胜利,逃跑了。
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其实最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
从儒释道对待问题的态度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
佛家讲求悟,悟的是空。
道家追求道,得到无为。
儒家寻求仁,得到中庸。



如同上天给他们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告诉他们:不许出去,出去就杀了你!
参佛的走在圈子的印痕上寻找出口,转啊转啊,忽然发现中间空地上就是乐土啊,既不犯规还有自由。
修道的看看说不好不好,那个空间太小。就一直沿着痕迹边缘走动。圈里面是自由,圈外面是自然,这个位置风景不错。
儒家要规矩的多,上天的命令必须照做,理所应当。慢慢的丈量着圈子找到最中心的地方坐下,我就在这里不动了。不用跟你们争,上天不让出圈子,我在这里绝对不会错!我占领了中心四周也就都是我的,怡然自得的哼着诗歌。
虽然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主张不一样的思想,但是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的理想相同,帮助人们脱离苦难,追求共同幸福的理念相同。
他们都来自于祖先的传承,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冥冥众生,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值得我们尊重。
第三、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从哪里入手才能更好的汲取能量?

儒释道作为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是有深层的历史意义的。他们本没有出世入世的想法,只不过方法道路不同。他们都是为了停止争端,从自身的修养做起,是个人修心修身的方法。
他们从历史和群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学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不同,但目的地一样。



儒家从修身开始,修齐治平追求人生的意义,立身在当下。
道家从修心开始,追求理想的家园,着眼在本源。
佛教从外在着手,讲求顿悟,缘求因果,渴望在来世。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人生的意义是向后回望,探寻前人的足迹,还是向前看,期望明天的辉煌。当然我们还是要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脚踏实地的追求践行自己的人生道路,才是真正的道的至理。
所以我们应该从儒家思想入手,不断的充实自己。并有选择的汲取佛教和道教的营养丰富自身的内涵,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第四、我们应该主要学习和研究哪一家的文化?

我们既不能片面武断的否定别的文化,也不能只钻研一个单独的学说或者全部不加保留的学习,更不可以把一家之言绝对化,神圣化。



我认为应该从儒家学起,学习安身立命的本领,努力做好每一个当下。
在安身之余可以学习道家的学说,修养心灵,从本源上,从自然之道中汲取营养。最后学习佛教教义,净化心灵,共同寻找恶的错的因,加以改正,努力实现善的对的果,以图顿悟普度众生。
第五、最后我们看看他们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孔子的孝、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的理学思想、"心即理"的心学思想等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佛教那么多的门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过于刻意,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
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是"空"。
小结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时期,此时此刻,有必要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新世纪,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培养爱国情怀。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感悟心世界,每天一点点。
@我是朱亚杰,记录所思所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4-10 08: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中,就是道家的空,就是佛家的无。三个都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罢了。(或者说不同角度,不同特征。)什么叫“中”?中就是,在“过头”和“不及”之间,无过不及,这不就是“无”吗?当然,这样的说法,只是对那些没有“体会”的人说。有体会的,也许早就明白,也许一点就明白了。仁是什么?仁是无中自然生发出来的生生不息之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中”,所生之心,就是“仁”。义是什么?义是“合适”,合适就是当时当下的最恰当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实际就来到了“顺其自然”的范畴了。。。不懂的人,转说转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懂的人,说来说去,都是说的一件事情。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辨析,实际上说的一回事,有时候都有点烦。千圣一心,异口同声。说的什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这一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无,就是空 ,就是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1 06:57 , Processed in 0.1368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