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6|回复: 0

《道德经圣解》三十二: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 ...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9 15: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
王侯若能守,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一注释


  • 道常无名: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
  • 樸:樸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樸。樸,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樸者,物之本质,为五蕴六尘之所附,任汝如何,所见所觉,皆附樸之物质耳。
  • 莫能臣:智者可以能臣,勇者可以武使,巧者可以事役,力者可以重任,樸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
  • 宾:服,怀德而服;导;从也。
  • 天地相合: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天地相合,即庄子所谓交通成和也。
  • 均:平;遍。坤为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循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 始制:樸散为官长之时。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 知止:知止于其道之始也,即下所谓“不失所者久”之所也。
  •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物生以道生,物灭以道灭;万物皆作于道,万物皆归于道。我之性宅,我自復之,夫何难之有?故江海,水之宗也,川谷,水之派也;异派必会于宗,殊名必统于道。
二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便会自然均匀,遍布无遗。
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为其所当为,不为其所不当为,各守其分;止于至善,止于自然,止于道,便没什么危险了。
“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汇聚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三抱道守樸知止

承上章圣人宜不以兵强天下,而以道化天下之大旨,申言抱道守樸知止之玄微,以开示世人。旨在示人以抱道以为行,守樸以为真,全性以为本,知止以为用四句教。此乃道化天下之要法,而其玄微精要处,则首在天地相合与知止六字上。一合一止,其中有无穷无尽之生机,神化。甘露自此合而降,万物自此降而生。在万物之永恒真性中,会有其合,会有其止;在国家民族之盛衰治乱中、在历史文化之承启持续中、在人生成就之事功道德中……能知其合,则万物生焉;能知其止,则天地位焉;能知其合,则万物育焉;能知其止,则内外定焉;能知其合,则万事和焉;能知其止,则万理一焉。故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又曰:“夫亦将知止,知止不殆。”“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知微则慧光生,知谨则圣知全,知止则泰安定。”大学亦言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故止学为静学与定学之根本也。外王如此,内圣亦如此。心灵与性灵之修,神气与德行之养,亦不能外此。以人合天,人与天合也;以心合道,心与道合也。行止于善,则不善者远矣;心止于虚,则不虚者远矣;德止于中,则不中者远矣;性止于道,则不道者远矣。万行集虚归善,符中合道,又何殆焉?


夫道之所以能常,永恒如是而不变不易者,以其虚而无,且大而无名也。非道无名,以其无可名也。有名则有指,有指则有分,有分则有变,有变则不一而不常。樸,散则能制诸器,当其为散为器之始,乃万物之本性真性共性,亦无名也,散而制为器,方始有名。“圣人因之,则为官长”,乃引申之用于政治而言也。道无名,在天地万物始生未生之时;樸无名,在诸器始制未制、与官长未分未名之时;以其同然,故老子恒以樸拟道,举物以喻之,令世人易明,非有二也当其无名之始,微不可形,形不可见,故曰小。然小而实大含天地,久亘古今,故曰:“樸虽小,天下莫能臣。”道为宇宙之真君,樸为天地万物与人之真性,抱道守樸无为,不失其真宰,其谁能臣之?故道与樸,实天地万物人生之母炁与元始本性,不可须臾或失或违者也
道为母为体为本,而物为子为用为末。执其本则可齐其末,握其体则可明其用,守其母则可得其子;故道虽无名,实真常不变,亘古不变,历亿世而不可或易,故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从宾服矣!以道实为宇宙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行、之根本原理守此道而行之,即守此宇宙原理以明万物万象,以律万事万理,使天下皆法天为行而不失性,将何由而不自归哉?故曰:“未然性天地,已然命天地;性命能双至,自然全天地。”抱道守樸者,了乎此,则自与道合一,而外天下若敝屣,岂肯以兵为哉?
守常可以御变,守始可以览终,守中可以应圆,守一可以穷万;故能守斯道而勿失,则自可日月壶中照,乾坤袖里藏。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阴阳相合,以孕太和;上下相合,以通志意;内外相合,以一天人。如此则宇宙一葫芦,乾坤一弹指。自可神游邃古,心通万世,而人亦自莫之令而自均矣。天地无私覆载,甘露无私润泽,无不均也,无不遍也,是之谓天均。王侯效之,法自然之行,不以物累真,不以欲伤生,不以心捐道,不以名戕神;以自养其生。復使人各遂其生而自宾,各适其性而自均,则亦自有“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之无穷乐趣与无限生机矣。


迄乎樸散而为器,器各有名,圣人因之则为官长,制其名,别其位,定其分,树其德;使其各有所守,各有所为,各有所行,各有所止,方无倾危之虞;此所以曰:夫亦将知止也。知止其所当止,而不止是所不当止,吉祥止止,以止至善为止,则自不殆!不但不殆,且无所止而不安,无所住而不自乐也。然而何所止乎?曰止于自然,止于道;发乎真性,而又能止于至善也。止于自然而然之善行,自性而性之善发也。止于归,夫物芸芸,各復归根。
道为万物之宗,生育万物而不名有,故万物交归焉。川谷之于江海亦然,故曰:“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自下,而不自处上,无求于川谷,而川谷自趋而归之,以其善下也。故曰善为道者,以善下为上。下人则得人,下国则得国,下天下则得天下。未闻有自画其域,孤守其封,自骄自傲,自大自狂,自尊自上,而能得人、得国、得天下者也!有为者,其戒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02:11 , Processed in 0.2167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