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2|回复: 1

《经典常谈》:趣闻经典常识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4-19 18: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知道《说文解字》、《诗经》、《周易》、四书五经是国学经典书,除了这些,国学经典还有哪些呢,四书五经又是哪些书呢?

这些历经几千年不衰的书籍,承载着我国深厚的文化,是人生智慧的浓缩,教人为人处世、明智修身。

可国学经典很难读,容易让人对它们望而生畏。

为此,我国著名学者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写了《经典常谈》这本书,希望启发人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向人们普及经典。



朱自清先生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13部国学经典,他考究了大量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把13部经典起源、价值和基本内容做了概述,可以说是一本经典国学的入门手册了。



新课标最新改革,把《经典常谈》作为八年级下册必读书目,果麦出版社的版本,还配有图解和注释,阅读时更直观。

这本书受到戴建业教授和学霸刘嘉森的推荐。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简练,书中内容深入浅出,把严肃国学背后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下面我将选取其中3个经典,展开为你讲解:

01《诗经》:外交会当政治把戏,孔子授人断章取义


一说到诗经,那些年在教室里背诵的诗句瞬间袭上心头,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响起一个声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用诗教授弟子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让弟子拥有忠孝仁义等美好品德,可诗本来的意思被忽略了,他断章取义用来讲道理去了。

这件事,还得从诗经的源头说起。
诗本是歌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伤的时候,常愿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让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家。”
古人传唱歌谣表达心情,有了文字后,歌谣被记录下来,有三百多首,这些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诗经》。

古语说:“诗言志。”“言志”并不是指“抒情”,是和政治、教化绑定在一起的。

春秋时期流行赋诗,在外交会上,外交大臣们会点诗让乐工唱,就像现在的点歌那样。

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坐在一起,有些话不好直说,就把嘲讽、感谢、责备等话语用诗来含蓄表达。一群人有说有笑地坐在一起,点诗、品酒、品诗,细细品出个中的韵味。

这种表达是断章取义的。

《左传》中,郑国宴请晋国使臣赵孟,子太叔赋了一首男女之情的诗,“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一美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几个大男人不是在谈男女之情,而是断章取末句“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来表达郑国欢迎赵孟之意。

这种玩法,像我们平时跟朋友开玩笑时说的:“一首《凉凉》送给你。”

到了孔子这位老师手上,玩法就从政治变成教化了。

孔子给学生讲诗,不是让他们识字背诵,而是教给他们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而诗本来的意义已经被模糊掉了。

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不是在向学生夸美女,而是用末句“素以为绚兮”,告诉学生作画先要有白纸,才能一步一步绘画,放到为人中,就是人生来野蛮,要一步步修养学习,才有文化。

后来的儒生都跟着孔子学,断取诗句来讲道理,这便是孔子的“思无邪”。

《诗传》和《诗笺》中甚至出现断句取义的现象。

《诗经》是美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为人所用,从宫廷辗转到民间,人们用它来传达感情,在原有的意义上赋予新的想法和观点,让古老的文化活灵活现,与新潮流齐头并进,这样才会永不衰退。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让诗句为我所用,才能让它青春永驻。

02四书:四兄弟一台戏,谁是大哥谁是弟


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编在一起,起了个名字叫“四书”。

四书是古代指定的小学教材,八股文的题目都从里面出,而且指定是朱熹注的四书。

虽说是教材,但老师不讲解,只是让学生背诵,而且全书都是重点,正文和朱熹的小注都要背下来,不管懂不懂,尽管囫囵吞枣地背,早晚有一天就开窍了。

但背诵也得有个顺序,学生在四书的海洋中升级打怪,要先过简单的关卡,才到难关,这个顺序也是有官方背书的。

这四本书的阅读顺序是怎样的呢?

第一关:《大学》
程子说:“《大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因为《大学》可以告诉你古人做学问的程序,其他书中没有这本书详细,这是一本垂世立教的大典。

而且《大学》中所教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书中的节目详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要循序渐进的。

第二关:《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都是由很多个人写成的,书中问话的也不止一个人,内容的深浅顺序不明,初学者很难理解,所以放到第二。

第三关:《中庸》
《中庸》是孔门的心法,教人修养道心、克制内心。

朱熹认为,不领会《中庸》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书,论天下事的。

所以朱熹把它放在《大学》、《论语》、《孟子》后面。

有了《大学》的基础,就可以领会《论语》和《孟子》的精妙,融贯《论语》《孟子》后,才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这是朱熹在程子的基础上定的顺序,但到了后人手中,顺序发生了变化。

后人觉得《大学》和《中庸》的篇幅较小,便把这两本书合为一本。

顺序也就变成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不管是以前的科举备考,还是现在的十年寒窗,学习都是一个闯关的过程,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掌握更难的知识。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那一定是个有很多关卡的游戏,关关难过,关关过,只有闯过去才会领悟到下一幕的风景。

03《史记》《汉书》:老父亲手一指,让你走上流芳百世的大道


《史记》、《汉书》是正史的源头。

《史记》首次用了“纪传体”记述历史,后来的《汉书》及二十二史都用这种体制,组成的二十四史即为正史。

《史记》记录了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收集了大量资料、做了很多考证,他把百家杂语整合为一家之言。

司马迁二十岁后,四处游历,足迹遍布天下,有时是帮父亲了收集史料,有时是外出办公。

司马迁的父亲是太史令,去世前,给司马迁留下了遗言,让司马迁完成他搜求整理史籍的遗志。

父亲死后第三年,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整理史料,却因为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逵说大实话,被抓下狱,受了宫刑。

遭受了奇耻大辱后,支撑司马迁活下去的是编著史籍这个念想。

司马迁死后,《史记》被献给朝廷,并被公之于世。

这本书也让司马迁流芳百世。

《汉书》的内容比《史记》更多,有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

这本书由班固写,他在《汉书》中同样用了“纪传体”,但书中讲述的历史是高祖到王莽期间的汉史,前后跨越两百三十年。

班固开创了“断代史”,以后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这样既可以保存文献,又可以发扬本朝功德。

班固生于世家,家中藏书众多,他年少博览群书。

父亲班彪是史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在书中论述《史记》的得失,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班固则是依据这本书写《汉书》的。

父亲去世后,班固对父亲的书进行改撰,稿子受明帝赏识,得到官位,他便在皇家藏书处兰台继续完成稿子。

后来,班固受窦宪牵连、被种兢陷害下狱。

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整理《汉书》。

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子承父业,他们和他们的父亲一样,都抱着传承历史文化的用心。

朱自清说:“《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

不是每个人都有司马迁和班固那样的父亲,但这不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再好的牌也是有能力的人才能打好,没有司马迁和班固那样的恒心、毅力和执着,大多数人也只会是知难而退。

在时代的洪流下,我们如同蝼蚁一般渺小,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远,成大事者也需要借力,才能打好手上的牌。

《经典常谈》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经典常识,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说文解字》篇中讲到,仓颉造字把人教坏了,让“天雨粟,鬼夜哭”;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后来变成达官贵人的玩意儿;战国策士的心思无非就是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

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这本书,就是想把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13篇小文章,虽不能让你领悟经典,却可以激发你对经典的兴趣,让你先浅后难地一步步进入经典的殿堂。

我们读经典,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在于见识经典。



读了《经典常谈》,我才知道,原来我一直望而生畏的国学,其实也没有我想的那么深奥。

我在午后的阳台下翻阅这本书,时而连连点头恍然大悟,时而失笑直呼有趣,心中总忍不住想给朱自清先生点赞。

读完之后,我感到很畅快,但又有点不舍,我想起缠在爷爷身边听故事的孩子们,脑中想象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授课的情景。

当年的学生,是不是也像那些孩子那样,仰着脑袋,眼中满是饥渴,让朱自清先生多讲一些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这样。

每一本国学经典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先辈们的良苦付出。

从厚重的竹简,到轻薄的纸张,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先贤的智慧,还有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底气,书籍的重量不在,分量依旧无法比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6:59 , Processed in 0.0803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