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02|回复: 0

什么是新道家?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4-19 19: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部分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著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01名家兴趣的复兴
在本书第八、九、十章,我们看到,名家将"超乎形象"的观念,贡献给道家。
在三、四世纪,随着道家的复兴,名家的兴趣也复兴了。
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孙龙,将他们的玄学与他们所谓的名理结合起来,叫做"辩名析理"(此语见郭象《庄子注》的《天下篇注》)。
我们在第八章已经看到,公孙龙也就是这样做的。
《世说新语》这部书,下一章将更多地提到,其中说:
"客问乐令'指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学》篇)"指不至"是《庄子》《天下》篇所载公孙龙一派的人辩论的论点之一。
"指"字的字面意义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我把它译为"Universal"("共相")。
可是在这里,乐广(乐令)显然是取其字面意义,解作手指。麈尾不能至几,犹如手指不能至几。
以手指或别的东西触几,平常都认为是至几。
可是在乐广看来,若至是真至,就不能离去。既然麈尾柄能够离去,可见它似至而非真至。
乐广就这样用辩"至"的名的方法,析"至"的理。这是当时所谓"谈名理"的一个实例。

02重新解释孔子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认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孔子在中国的先师地位已经巩固了;
一部分是由于有些重要的儒家经典,新道家已经接受了,只是在接受过程中按照老子、庄子的精神对它们重新作了解释。
例如,《论语·先进》中说:"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空"是缺少财货。
可是,《庄子·大宗师》里有一个虚构的颜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里想着这个故事,对孔子这句话作了以下解释:
"颜子......遗仁义,忘礼乐,隳支体,黜聪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义也。忘有顿尽,非空如何?若以圣人验之,圣人忘忘,大贤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复为未尽。一未一空,故屡名生也焉。"(皇侃《论语义疏》卷六)
顾欢(453年卒)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
"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二欲同无,故全空以目圣;一有一无,故每虚以称贤。贤人自有观之,则无欲于有欲;自无观之,则有欲于无欲。虚而未尽,非屡如何?"(同上)

03新道家
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
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世说新语》记载了裴徽与王弼(辅嗣)的一段这样的"清谈"。
王弼是玄学的大师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经成为经典。这段谈话是: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文学》篇)这个解释,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Reading notes

新道家就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认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只是新道家用老庄精神对儒家重新做了解释。

原因很简单,因为孔子在中国的先师地位已经巩固了,大家有意无意开始认同他,但又在保护自己的特色,开始用自己去解释当下的权威,这样既不违背权威,同时也能树立自己的权威。

一本圣经可以解释出几个教派,一个流派可以变成几个流派,统一意味着分裂的可能,不同意味着统一的开始。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应该是事物的本质,漠视痛苦,管理快乐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凡事都有很多种可能,这应该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一句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1 10:55 , Processed in 0.2464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