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9|回复: 1

西方心理学背景下,如何重新看待国学“孝道”?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0-28 17: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美德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
不过在现实层面中,往往在社会层面,对尊老的道德推崇更多,对爱幼的行动更少。比如弟子规,其实大多是对子女的要求,而少有书籍宣传对父母如何爱子,如何科学爱子的规劝,所以打孩子,骂孩子都被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重新看待了国家的孝道,
父慈则子孝,
在子孝前是有父慈的条件的,但是历史文化形态其实演化成了,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不管父母慈否,
子女都要孝,
其实实属曲解与偏激了~
同时也违背了,真正和乐的父母慈子女孝,家庭和乐美满的美好样态。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最初是听我叔叔说的,就是讲,父母生养了你,无论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都是有理由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打骂甚至虐待,并不仅仅是“爱”孩子,很多时候,是种权力欲的彰显,与爱其实是相违背的。而在传统,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与孝的道德枷锁下,即使父母不慈,也要求子女孝,其实就是对“孝道”的曲解,因为它舍弃了“孝”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做合格的父母,做到对子女的慈爱,当然有些父母偏严厉,但是严厉的前提也是需要有颗慈爱之心,而不是任由情绪不好的时候随意对家庭的弱势群体孩子发脾气,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心理学的弑父之说就开始盛行。
弑父,否定父权,争取自己的自由,夺回父权社会下被剥夺的权力,
只为脱离头上无条件的沉重道德枷锁。可是西方心理学提出了问题,却没办法解决问题,接受“弑父”文化之后,作为中国人,却没办法面对自己怨恨父母的那一面,要么自我催眠,西方心理学是谬论,要么完全与父母开始对立,因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无法疗愈。所以带着伤痕累累与无法原谅以及诸多无奈,去过后面得生活。
      其实最开始的父慈子孝才是最理想和中正的,至少要求子孝以前,看看自己作为父母的所做所为是否做到了慈悲。
     古代的孝道其实是为历代君王所用的,所以君王为天子,百姓为臣民,所以臣民都是君王的子民,君为父权,因此贤君与否,都是希望臣民可以臣服的。争取父母慈否,都希望子女孝顺一样,在这样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之下,只讲子孝,忽视父慈的形态逐渐形成,所以我们原以推崇的美德少了爱幼,只留尊老,少了父慈,只讲子孝,破坏了原本的平衡,国学传统仿佛失效了,原因是,我们无形中丢弃了好的另一半,只强调了一半,才导致的文化失衡与很多家庭关系的失衡。
      所以弑父为基础的西方心理学开始盛行,完全是因为国学中好的文化部分,被选择性忽视。
      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学与心理学等任何学科时,需要中正,同时也需要审视,然后批判性的去继承精髓,舍弃糟粕部分。
——Rose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2-24 16: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用户楼主,楼主英明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17:18 , Processed in 0.2145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