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27|回复: 12

历史上的14次佛道大辩论【转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1-30 0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520-1258的700多年间,由皇权组织了多次佛、道大辩论,比较著名的有14次。其中道教输了7次,佛教输了4次,不分上下3次。开始只对参赛选手进行罚法,后来波及到整个派别的兴衰。北齐文宣帝555年道教输后北齐国内就没有了道教的存在;唐朝总的来说佛胜的多,可佛就输了一次就来了个“会昌灭佛”;做为处罚让输方进入对方阵营,这样太让人难以接收了。
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昙无最驳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马邑。
2、北齐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3、北周武帝天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
5、隋文帝583年,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胜负无记载。
6、隋炀帝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佛胜。
7、唐高宗659年,道教宗师李荣(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负多胜少,一说每次均败北。
8、唐高宗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
9、唐玄宗730年,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崇福寺僧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记载佛教的盛况,并言佛藏以5048卷为定数。李邕撰并书《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寺。
10、唐德宗796年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最终“同归于善”。
11、唐武宗841年,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12、唐武宗845年,道士赵归真、佛门高僧知玄大师,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道方获胜,知玄放还桑梓。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开始。
13、元宪宗1255年,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与以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开辩论,论题仍是《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真伪,道教败北,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
14、元宪宗1258年,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人参加主辩。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道败,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始,每逢重大节日或皇帝生日,朝廷都会举行“三教论衡”,道儒佛三家都要派出代表与他人辩论本家经意。在高宗显庆三年春的一次论衡中,佛教的高僧惠立与一代名道李荣,针对“道生万物”的命题展开了辩论。惠立发难说:“道生万物,此道是有知还是无知?”李荣对答:“道为天地之法,怎能是无知呢?”惠立抓住契机,质问李荣:“既然道是有知的,那他就应该只生善人,为什么还要生出恶人呢……既然道不辨善恶,应该是无知的;既然无知,它又怎么能生出万物,怎能成为天地万物效法的榜样呢?”一代道门大家在“道生万物”的问题上被释教逼得哑口无言。


1220年,道教全真派丘处机远赴西域昆都斯(今阿富汗)觐见成吉思汗,被成吉思汗封为大宗师,掌管天下所有出家人。
由于道教与成吉思汗的这种特殊亲密关系,道教在前期蒙古帝国中的势力一直很大。这状况自然引起了佛门弟子的不满。
1254年,蒙哥汗让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场宗教辩论会。佛教乘机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徒联合在一起对道教进行批驳。
这实际上是一场针对全真道教有贬低倾向性的辩论会,意在打压道教的优势地位。
全真道迫于当时的压力,只能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服与反抗。
辩论会后,道教不得不在寺观、财产、经文等方面,对佛教做出一些让步。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结。
1258年春天,蒙哥汗再次命忽必烈认真地在开平府的大安阁举行一场规模空间的佛道大辩论。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宗教辩论会;对各教派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对促成至唐宋以来开始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在蒙古人的统一大业中,最应该需要全真道“三教合一”这样的理论。可是,以蒙哥汗为首的当时的蒙古统治阶层,没有认识到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
这次辩论道教已无退路,更严重的是在蒙古集团中有点地位的全真派掌门人李志常已经去世。无奈之下,全真道剩余的精英尽出:掌门人张志敬真人、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200余人参加辩论会。
然而,佛教方面的阵容则更为强大!以那摩国师为首,另有萨迦派教主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外五路僧(畏兀儿僧)、大理国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300余人参加辩论会。
尤其是当时年仅23岁的萨迦派教主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两人更是百年难得一出的奇才,就是与全真道祖师王重阳、长春真人丘处机相比也高下难分。
辩论会上,忽必烈手下谋士姚枢、窦默、廉希宪、王盘等200余人被聘为裁判及公证人。
规定双方各有17人参加辩论,如果道教胜利,17名佛教徒要蓄发为道;相反,如果佛教胜利,17名道士则要剃发为僧。
辩论会上,辩题的焦点是《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
双方辩论从理论入手。年仅23岁八思巴大放异彩,在辩论中步步紧逼,道教方面逐渐不支。
据史书记载,道士们当时或“无答”、或“不曾闻得”、或“不敢持论”。被逼无奈,只有不停地引经据典。
忙中出错,最后居然引证到了儒家经典之作——《史记》上!
决定性的时刻到来了!
八思巴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
“没有。”
八思巴又问:“你们那位李耳先生所写的经书是叫什么?”
“《道德经》。”
“除了《道德经》之外,李耳先生还写了什么别的经书没有呢?”
“没有。”
八思巴紧接着追问:“《道德经》中,老子有提到过半点有关自己化胡的事情吗?”
“没有……”
八思巴:“最有权威的历史书籍《史记》中,没有说过化胡这么一回事;你们李老君自己写的书里面,也是连个影子都没有提。——其为伪妄明矣!”
史书中记载,辩论到了这里,“道者辞屈”。总裁判尚书姚枢站起身来,当众宣布:“道者负矣!”
至此,道教在辩论会上一败涂地!
失败后只能如约行罚,忽必烈派使臣脱欢将道士樊志应等17人带到龙光寺削发为僧,焚毁道教“伪经”45部。
天下佛寺为道教所占237区,全部命归佛教所有。
从此之后,终元一朝,佛教始终对道教处于压倒性优势
明朝
明成祖即位后, 道教的地位明显上升。继朱元璋取消张宇初的“天师”称号后, 建文帝又剥夺了张宇初原有的“正一天师”印诰, 明成祖则一即位就将“正一天师”印诰交还给了张宇初。明成祖对真武大帝的崇奉更是优礼有加, 隆重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以真武大帝为护国大神, 在京师建真武庙, 在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 全都建有真武庙。庙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 左右两旁塑龟蛇二将, 以彰显真武大帝之神武。明成祖在《御制真武
庙碑》文中对真武大帝助其夺位之功大加颂扬:“惟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 其有功德于我国家者大矣⋯⋯朕肃清内难, ⋯⋯神之阴翊默赞, 掌握枢机, 斡运洪化, 击电鞭霆, 风驶云驰, 陟降左右⋯⋯迹尤显着。”朱元璋曾颁布《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 明成祖则重新加以删定, 增加祭颂真武大帝的乐章, 成《御制大明玄教乐章》, 通行全国道教斋醮场所。
据传, 真武大帝最初修练武当山, 功成升天, 奉上帝命镇北方, 故明成祖便于武当山重建庙宇, 以奉祀真武大帝。《明史·礼志四》对此记载得很简略, 实际上工程规模很浩大, 历时6 年, 耗银百余万两, 前后动用兵民数十万。竣工后明成祖亲制碑文以纪其事, 赐名武当山为“太岳大和山”。于是, 号称“太岳”的武当山盛极一时, 其地位一度凌驾于五岳之上。各地藩王也纷纷仿效明成祖, 在武当山设立道观, 以供奉真武大帝。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至今仍是全国最大最壮丽的道教建筑群。
真武大帝成了护国大神, 整个道教在明成祖时期的地位自然也随之大为提升。据《万历野获编》卷27《僧道异恩》条载:“永乐间, 升⋯⋯全真(道) 邱元清为太常卿。”金元之际的邱处机是全真道的开创人, 其后人邱元清位列九卿之一, 以太常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对全真道来说是件十分荣耀的事。但总的说来, 全真道在明代的地位不如正一道高。
明成祖将明朝的京师从南京迁至北京, 实际上也与他将“镇北方”的真武大帝作为自己的护国大神有关, 只是这种心理外人难以明知。他对北京进行大规模营建, 今故宫和北京老城的基本格局都是在明成祖时奠定的。与此同时, 明成祖在北京兴建了一些供奉道教神灵的建筑,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坛, 另有天将庙和关公庙等庙宇。天坛和故宫中的宫殿都在永乐十八年落成。天坛初称“天地坛”, 因嘉靖时另建地坛, 遂只称天坛,为皇帝祭天祈祷丰年之所。天坛上供奉“皇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为道教中的最高神灵。北宋末年皇帝宋徽宗曾为玉皇大帝上了“上帝”的徽号, 后世沿用了下来, 也有称“天帝”、“玉帝”者。明成祖建天坛供奉玉皇大帝, 名为祈祷丰年, 实际上还寓有祈求道教神灵保佑的深意存焉。
明成祖“于禁城之西”建有天将庙, 以供奉崇恩真君、隆恩真君。崇恩真君指宋徽宗时的萨坚, 善符法。隆恩真君即王灵官, 天将庙中以王灵官为二十六将之首。王灵官据传为宋徽宗时人, 原名王善, 作战勇猛, 善用符法, 后世尊奉为“玉枢火府天将”, 故明成祖为其所建庙称“天将庙”。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成祖率兵出征时总带着王灵官藤像, 奉其为军中保护神。
明成祖在未迁都北京前, 即于永乐元年于北京建关公庙。对关羽的崇祀始于宋徽宗时, 后世屡有加封。明成祖也是将关公作为道教神灵来崇祀的。永乐十五年, 明成祖还建洪恩灵济宫, 立庙皇城之西,崇奉五代时的徐知证、徐知谔兄弟, 分别封二人为金阙真人、玉阙真人。此二人作为道教神灵受崇祀, 实自明成祖始。
二、崇道之风至嘉靖、万历而盛极
明成祖崇奉道教成了后世皇帝的榜样。他们基本上都崇奉道教, 只是崇奉的程度不同而已, 其中尤以嘉靖和万历二帝对道教最为痴迷。《明史·礼志四》载北京的“京师九庙”皆为明成祖他的后世子孙所建。这“九庙”都是由明廷官方正式供奉的具有标志性的庙宇。其中, 真武庙、泰山庙、关公庙、洪恩灵济宫、城隍庙自然都属于道教系统。另外四庙是: 先牧神庙、文丞相祠、元世祖庙和太仓神庙。这样, 在“京师九庙”中就有五庙供奉的是道教神灵, 而没有一庙奉祀佛教神灵。仅此一点, 亦可见明朝皇帝崇奉道教之一斑。
从《明实录》和《万历续道藏》中的《汉天师世家》可以看出, 明成祖以后的明代各个皇帝都对道教中神人予以封赏。明成祖死后, 其子仁宗命天师张宇清为父母“修荐扬大斋”, 因“有瑞应”, 故赏赉甚丰。他即位后, 封高道刘渊然为“冲虚至道六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大真人”, 给二品印诰, 其品级与六部尚书同。宣宗继位后, 立即加封张宇清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宣德八年于北京建朝天宫, 以奉祀玉皇大帝等道教诸神。英宗继位后, 按宣宗遗命, 在朝天宫内东北隅又建天师府,迎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入住。景泰六年四月, 命天师张元吉于灵济宫建大斋醮,“鸾鹤群至”, 有瑞应, 代宗大喜, 遂加封张元吉为“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安恬乐静玄同大真人”, 赏赐极丰。英宗复位后, 加封张元吉之母为“慈和端惠贞淑太玄君”。宪宗崇奉道教更笃, 常在宫内赐宴张天师, 并赐以“正一嗣教大真人金印”, 继而又加赐玉印, 亲书“大真人府”四字为天师府第门额。宪宗还加封“金阙、玉阙真君为上帝, 遣(万) 安祭于灵济宫”。金阙、玉阙即五代时的徐知证、徐知谔兄弟, 为明成祖所加封号, 在道教诸神灵中的地位并不算很高。宪宗这时居然加封为“上帝”, 其地位大为提升。
明孝宗被誉为明代的中兴之主, 但他崇奉道教毫不逊色于其父。他继位后, 命张天师于内庭建醮,为他“祈圣子”。皇子出生后, 他认为建醮有验, 对天师大加赏赐。此后, 他时设斋醮,“糜费万计”。孝宗甚至命道士崔志端掌太常寺,“带衔为礼部尚书”。鉴于他的父皇明宪宗崇道过甚, 致使“不合祀典”之事时有发生。在一些大臣的奏请下, 明孝宗命礼部“会官考详”, 以确定“何神应祀与否”。《明孝宗实录》卷13 载有此事始末, 其结果收效甚微。明孝宗降旨道:“⋯⋯东岳、真武、城隍庙、灵济宫祭祀俱仍旧, 二徐真君并其父、母、妻宜革去帝号, 止仍旧封号。”如果说还有点成绩的话, 也只是革去了二徐真君“上帝”的封号, 其余皆一仍其旧。孝宗的儿子武宗喜佛, 但他亦不排斥道教, 南巡时还曾命天师张彦项为他除妖。世宗嘉靖帝继位后, 崇奉道教就达到痴迷的程度了。
就对道教痴迷的程度而言,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大概只有宋徽宗可与嘉靖帝相比。宋徽宗为自己上道号为“教主道君皇帝”, 只及自身, 尚未对其父母加封道号。嘉靖皇帝则对其父加道号为“仁化大帝”, 其母为“妙化元君”, 完整的封号字数都很多。嘉靖帝起初给自己加的道号是“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他大概嫌这个道号字数太少, 于是再加道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后来, 他又第三次给自己加道号为:“天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道号字数如此之多, 不仅在世俗之人中无与伦比, 即使在道教神灵中也极为罕见。在古代, 封号字数越多越显得尊崇。明成祖授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的封号为“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大真人”, 在“大真人”前仅8 个字。后来, 宣德帝和成化帝都增加到18个字, 已甚隆崇。但嘉靖帝觉得还不够, 居然增加到20 字, 为“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嘉靖帝甚至授给他宠信的道士邵元节的封号也达18 字, 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 可谓极尽隆宠之能事。
由于皇帝崇道, 在下层便形成崇道的社会风气。皇帝根据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 不时加封道教神。例如在水运行业, 嘉靖帝曾册封柳匡为“有感柳将军”, 并立庙奉祀。柳匡原是宋代山东人, 从军阵亡, 因保护漕运有功而被封。宋代人张夏也是因护漕有功, 被天启帝册封为“通济平浪元帅”。南宋人谢绪在宋亡时投水死, 据传他阴护船户, 保佑船户避险解难, 在元时已被祀为水神, 到明代则被更广泛地奉祀, 并被加封为“护国济运龙王通济元帅”。据说他可以镇黄河之害, 所以亦被尊为“黄河之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据赵翼《陔余丛考》卷35《天妃》条载, 在东南沿海受到广泛奉祀的天妃(又称妈祖) 在明初被两次加封, 明太祖以天妃“护海运有功, 封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明成祖“建天妃庙, 赐名宏仁普济天妃宫”, 以后便习称为天妃。据《明史·礼志四》记载,明成祖对天妃封号的全称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极为隆崇。在明代以前, 有的天妃庙由僧人主持, 自明代以后, 天妃宫全由道士主持, 天妃就完全成了道教神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1-30 09: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和谐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30 09: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09: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和谐相处吧,不要辩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09: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举办COM VS CAP的辩论,否则比道教败的还要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09: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俩教还能辩论辩论,要是那俩教…[捂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09: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全真教败北导致灭道运动波及到整个道教,如果不是玄教张留孙真人在元帝面前力保全真,估计全真早就拜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30 0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辩论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30 09: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那一段就是找场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30 09: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者负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4:32 , Processed in 0.5583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