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73|回复: 1

读道德经的人有多可怕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1-30 13: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座高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篇之作。因其在历史上对各个阶层的人心影响之深,被称为“万经之王”。《道德经》自问世以来,每个朝代,都有一群人在研读,可谓是真正的铁杆粉丝。他们不仅自己读,还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对《道德经》注解的人有很多,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著有《韩非子·解老》一书。到了两汉之后,研究经文的人数大大增多,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王弼,另一个是河上公。他们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线,王弼的注解深得上层的喜爱,而河上公的注解在民间流传甚广。
在当今社会里,层次越低的人越复杂,境界越高的人越简单。有时候,你想要的越多,越会去算计,反之,也会为生活所累。守住自己本心,才会更专注,这样,就容易把事情做到极致。“上善若水”,越是境界高的人反而越随和,而随和的人不是没有原则,是比一般人具备更多的包容心。
《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研究它、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虽然只有5000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的运行发展规律,这才是真正的道,人也应该顺应天道。



历代名家里,能真正读懂道德经的人局指可数,但什么是读懂?道德经是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我想,不是的。任何人读了后,都有自己的理解。道德经就像是简单的大道理,可以应用在任何地方。像数学里的公式,应用在任何由公式变化出来的题型上。虽然我们不知道历史名人有没有读懂,但可以从他们对道德经的评价上略窥一二:
1、北宋时期欧阳修曾说到过:“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说到,老子的书,其中言语虽然仿若虚无,但是在修身、治国之术上可称之最。
2、明代明太祖说到过:“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我虽然有浅薄的才能,也知道这本经书是万物之根,帝王之师,臣民之宝。明太祖就是朱元璋,出生于社会底层,而后创立明朝。
3、领袖毛泽东曾说到:“《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关于丧失⼟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也要看到它的反⾯。在⼀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学楚辞,先学离骚,再学⽼⼦。
4、南怀僅在《⽼⼦他说》中说: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病,⼀⽣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病,就⾮⾃动找上们去不可。
5、大文豪鲁迅先生说:⽼⼦之辈,盖其枭雄。⽼⼦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以不撄⼈⼼故,则必先⾃致槁⽊之⼼,⽴⽆为之治;以⽆为之为化社会,⽽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
6、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评价道德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古今中外的名人,谈论起《道德经》已经不是读没读过的问题,而是读了多少遍。这些名人都在读道德经,就更加让人相信,真正读懂道德经的人,一定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在各个领域里,绝对是独领风骚的存在。



现在,很多人开始重新读道德经,期望通过阅读经典,找到解决当下自身问题的钥匙。目前,市面上累积了很多解读老子的道德经之言,质量参差不齐,在典则读书里的“老子之道”作了别有一番风味的生动讲解。这里节选一些典则读书里对于“道法自然”的解释:
道法自然,道至上至极,至静至虚,无何物可以资道。道自资之,不自生而生万物,不自化而化万物。故无有终始,无有穷尽。道,自资而资天地万物,令天地万物常自然。是谓,道法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3-29 0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6:07 , Processed in 0.2697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