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道德经》为老子所作,直到唐朝时,这本书的书名也仍为《老子》。那么现在我就带你回到几千年前,看看这本书的由来吧。
一、老子其人
老子,名李耳,据史料记载为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生人,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当然,还有其他史料不是这么记载的,所以,关于老子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出生时间和出生地都带有谜一样的色彩。
说到这儿,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按说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名气呢也差不多,但是孔子的生辰和出生地是向来没有异议的,可到了老子这儿,很多事就说不清楚了。由此可见,老子的身份不明并非因为年代久远。
关于身世都说不清楚,那后面的故事就像是传说了。
话说老聃自幼聪慧, 母亲请了一位远近闻名姓商的先生来教他读书,这位姓商的先生交了他三年就教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老聃经常把他问住,先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所以商先生就对老聃的母亲说:“夫人,我教不了您的孩子了,这个孩子志向远大,不能耽误他,请送他到周都继续深造吧,那里是天下的圣地,只有去那儿您的孩子才能成大器。”
听了这话,老聃的母亲非常犹豫,因为当时的交通工具不像现在,在她看来,周都就如登天般遥远,而老聃当时才十三岁,又是家里的独苗,离家这么远,怎能让人放心呢?
商先生看出了老妇人的顾虑,劝说道:“我的师兄是周国的太学博士,学识渊博,而且家里养着数位神童,待之如亲生子女,他听我说过聃儿,总想一见,这次正好有家里的仆人路过这里,所以想带聃儿去周国,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夫人一定要珍惜。”
夫人听后,痛下决心,同意把老聃送走。
老聃到了周国后,拜见了博士,进入太学学习,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历经三年大有长进。博士推荐老聃到守藏室做官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好比当今的国立图书馆,这里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聃身处其中,如鱼得水,博览泛观,三年后又任守藏室史,名闻四海。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探望,但母亲恋故土而不愿前往,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从母亲之死,老聃悟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自然规律。
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到牵连。
二、老子出关
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老聃此时已经开悟得道,对仕途和尘世无所眷恋,他决定出走西域。
老子要经过秦国到西域去,这就得路过函谷关。函谷关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在古代,函有盒子或套子的含义,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套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名叫关尹,好观天文、道行深厚。一日夜晚,他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知道会有圣人西行经过此地。
这也是“紫气东来”的典故,后人多把这个成语用在皇帝身上,实际最初说的是老子。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下之时,关尹在城墙上观看,忽见远处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容貌脱俗。关尹仰天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他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见老子
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知道您将隐居,希望您在隐居前留下墨宝,使您的思想得以传于后世,造福后人。”
老子最初不肯,认为文字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道”的领悟,因此不愿著书立传。怎奈关尹百般恳请,老子被其诚心打动,最终同意写书传道。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他认为,语言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无法表达思想的本意,这是他不愿著书立传的根本原因。但是语言又是向世人表达复杂思想的唯一工具,这样的矛盾令他纠结万分。所以在开篇时,他即勉为其难地写到:“道可道,非恒道。”意思是:
道啊,今天我可以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我内心所知的那个永恒存在的道了。
接下去,老聃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文两篇,共五千言。一篇起首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故人称《道经》。另一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说的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下篇《德经》说的是如何修德以完善自身、治理国家,从而顺应天地间运行的规律。
此后,《道德经》广为流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