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13|回复: 2

《道德经》概念及关系解读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5 13: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概念及关系解读
秉烛看花
《道德经》第一章,是提纲,是总论。纲举目张,把第一章的概念及其关系梳理清楚,对理解老子《道德经》很有帮助。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以第一章为重点,分四个方面,对《道德经》中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解读:
一、“无”与“有”的关系
1、并列关系。“无”与“有”是宇宙并列存在的两种形态,两个主体。“无名天地之始”,可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或“无名,天地之始”。意即:“无”是天地产生之初的形状,或者说“无形”是天地产生之初的样子。同理,“有名万物之母”,可断句为“有,名万物之母”或“有名,万物之母”。意即:“有”是万物产生之初的形状,或者说“有形”是万物产生之初的样子。
2、先后与并存的关系。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有——无——天下万物,先“无”后“有”,“无”中生“有”,从“无”到“有”,这是先后的关系。“无”生“有”之后,“无”并没有死,并不是“无”死“有”生,因为“常无”,“常有”,都是常在的,这是并存的关系。最形象的理解,就是道教的八卦双鱼图,白鱼居左、黑鱼居右,从左到右,从无到有;白鱼有黑眼睛,黑鱼有白眼睛,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无”中有“有”,“有”中有“无”,双鱼并存,顺时针旋转,处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之中。
3、客观存在的关系。先看“无名”即“无形”的意思: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能被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感知;二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三是是以能量等形式存在的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天地之始”,是什么样子?“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地是由混沌如鸡蛋的气形成的,是物质的、客观世界的无形、无序状态,不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状态。即道教的物质性的“无”与佛教非物质性的“空”,不是一回事。
4、对立统一关系。《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有无相生”的“有无”,与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音单声),都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说明不是说“有”可以生“无”,而是说“有”“无”相生相克的意思,是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道德经》中,“有”“无”两字,各有100个左右。有的是名词,是指“有”“无”两个主体;有的是动词,指拥有、持有;有的是形容词,有、没有。
二、“同”与“玄”的关系
1、“同”是什么?万事万物运动轨迹中反复出现的共同的东西,也即是《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的意思,循坏往复出现的东西。
2、“同”从哪里找?“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通过“无”“有”的观察,找到“同”的奥妙和端倪。“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无”与“有”这两者,名虽相异,但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可称之为“玄”。
3、“玄”是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按现在的话说,“玄”就是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所以说,“玄”即是“道”。
三、“道”与“名”的关系
1、道是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如果理解为有形的道路,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名,如果理解为对有形事物的命名,那就不是永恒的名了。可道之“道”,与可名之“名”,应是名词动用,不应将可道之“道”,解释为“说道”之道。道是什么呢?道,是万事万物(“有”与“无”)的运行轨迹和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所以说,道,是规律,是玄,是形而上的东西,不是有形与无形的物质实体。
2、道本不可名。《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这一个东西,指的是“无物”这样东西,本来是“不可名”的。你要说“无状”是个什么形状,你要说“无物”是个什么形象,没法准确的说清楚,就像看东西一样恍恍惚惚的,似有似无,这就是道。
3、道名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为天地母的那个“玄”,字“道”,名“大”,姓什么没有说,不知是不是姓李。同名的有“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虽然同名为“大”,但是道法不一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不是自然比道还大,我认为不是。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道最大,而王居其一焉。那“自然”是什么?我认为是“有”和“无”自然而然状态的统称,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真理来自于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一样。
四、“道”与“一”的关系
1、道生一。《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先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看一二三。1、2、3,是最基本的质数,到4就出现复数了,复数可由质数生成。所以,道生出1、2、3之后,就不用生了。从4到9,9是最大数,都可由1、2、3它们去自己生成,就不需要道再去生了。《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二三,是“有”的状态,不是“无”的状态,道才是“无”。道生一,是无生有,是从无到有,是从0到1,是质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量变。所以,一不等于道。有的书上解释,一即道,是不对的。
2、道若水。《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道是无形的,水是有形的,如果要用有形的事物来类比无形的道,应该说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3、道是无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又,《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无极是“无”,太极是“有”,是“太一”。所以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4、得道即为德。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故,道是体,德是用,“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道德经》,即是道和得道的真经。
名词解释参考
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和运动规律。
规律: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无形:指某事物的存在不能被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感知。这种事物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或者是以能量等形式存在的概念。
有形:意思是有形状的﹑感官能感觉到的事物。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也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5 1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道德经》下了一些功夫,但许多不对,可以去看下我的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1-28 16: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坑编辑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19 23:02 , Processed in 0.8542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