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16|回复: 1

论《道德经》之“道德”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9 22: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
我下面要谈一谈“道德”这个问题。平时不太关注这个问题的突然接触可能会有点懵逼。别着急,我得提前打个预防针。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想想,多查查资料。
我们现在讲的“道德”一词,是源于汉朝,而在汉朝之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道与德,最初都是分开讲的。
关于“道与德”的概念,我们不能推论得更早了,大概只能从周朝开始讲起。
在《周礼》中多讲“德行道艺”。《周易》讲抽象的德行;《周礼》规范具体的道艺。德,是道之本;道,是德之末或德之术。德与道,是本与术或本与末的关系。德,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识别并践行正道的能力。用现代哲学术语讲,德即是理性或智慧的意思。
那个曾被恩格斯写《反杜林论》批判过的杜林,就认为,科学思想是道德思想的基础。其科学思想,即是指理性;总之,周礼中的德,就是这么个含义。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礼对诸侯的约束性下降。孔子开启“有类无教”之民教,将《周礼》的一套内容传教于“天下戮民”(即未开化没受过教育的人),意图用“道德”之教恢复社会秩序,而且是从下一代的教育之根本上去做这件事情。因此,民教之风兴起,大家都称孔学为——儒学。而“儒”,在《周礼》中即是“以道得民”之法(其实就是教人们修德行习道艺)。
由于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百年后,天下依旧纷乱严重。随儒学的发展,从儒学中,就分化出一个分支——墨学,以墨子为首,开始有非儒之论。但,墨学本出于儒学,与儒学实在是差异不大,只是细枝末节之差。或可以说,儒墨其“德”相同,其“道”有异。儒墨之争,大致争论的就是“人道”的具体问题。当时并没有“天道”的概念。所以,当时讲的“道”,大多是指儒学中的“人道”的含义。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道恶乎往而不存在。——《齐物论》
儒墨之争传至庄子,道家学说初现端倪。庄子认为“儒墨”之争——“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其区别并不大。为息争端,庄子就把“人道”之争引向了“自然”。大谈“无”的概念,大谈“天”的概念,崇尚自然无争。
但,庄子的行为与世俗格格不入,其洒脱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学得来,“人道”之争也不是就此能立马放得下的。庄子的“天道”对于“人道”之争,其实并没有起多大的改善作用。
反而是,儒墨之“人道”争没有平息,道家的“天道”也加入了混战。
庄子仁知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
荀子在《解蔽》中批评了庄子,说庄子虽然仁,但丢下一个“天道”自己去逍遥而不管“人道”的纷乱,无济于世事,天下依旧不治。
荀子胆子多大呀,于是乎,用“人性恶”说否定了儒家传统的“人性善”说,并把庄子“天道”引入进其思想中,创立了“帝王术”,期待圣人的出现,并用其“帝王术”中的“天道”来治理“人道”。
啰里八嗦讲这么多,跟《道德经》有个毛关系呢?问题是,我还没讲荀子的“帝王术”呢,别急。
荀子一生终究没有等来一位合适的帝王欣赏他的“帝王术”,于是他把“帝王术”传给了韩非子与李斯。而显然,韩非子是深得了荀子的真传,要比李斯强。或者荀子早觉得李斯心术不正并没有把真的“帝王术”传给李斯,而只传给了韩非子。
时,李斯知秦始皇有帝王之心,就赴秦辅佐了秦始皇。而,机缘之下,韩非子作的《喻老》《解老》即为秦始皇所获。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后,大加赞赏韩非子并希望立即获得这个怀有“帝王术”之人。于是,秦急攻韩,致使韩非出使秦国与秦始皇见面大谈“帝王术”,并把“帝王术”献给了秦始皇。而李斯嫉贤妒能从中作梗又设计毒杀了韩非子。韩非子因献“帝王术”而殒命。
荀子的“帝王术”是什么呢?能要了韩非子的命?荀子的“帝王术”就包括后来的这本《道德经》,而当时却被荀子命名为了《老子》的一本书。当然,荀子的“帝王术”也可能还有《黄帝四经》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多都是荀子在“稷下学宫”时期当祭酒时所积攒下来的“宝贝”——“黄老之学”,总体都被荀子打包命名为了“帝王术”。而特别是这本《老子》,则是凝聚了荀子一生最重要的心血与智慧。
荀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别太懵逼啊,大多数人会觉着这故事编得,太过离奇。通常人们都认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老聃”不可能是孔子的晚辈“荀子”。而且,大多数人认为“荀子”是儒家的,不可能是“道家”或“黄老学派”的。然而,“荀子”正是这么一位融汇了“儒学”“道学”与“黄老之学”的奇才。
“荀子”儒家出身,又熟悉庄子道学,在“稷下学宫”作祭酒又深谙“黄老之学”,他集齐百家之学创立了“帝王术”有何奇怪呢?
那么,为什么说《道德经》或《老子》就是“荀子”所作呢?因为,历史上再没有别人能作出这个东西来了。
孔子时代,没听说过有《老子》;墨子时代,也没听说过有《老子》;庄子言道,也没有提及有《老子》。庄子诙谐,常拿孔子与老聃开玩笑写故事,但也从来没有提及关于《老子》的任何内容。而荀子作《解蔽》篇时,则透漏出了与《老子》思想极其相似的思想,但荀子当时也没提及有《老子》。突然间,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就《解老》《喻老》了,且大篇幅引用《老子》。《老子》从何而来?《老子》只能是荀子传给韩非子的,不可能是韩非子自己写的。荀子哪里来的《老子》呢?荀子在《解蔽》时已有了类似《老子》的思想,但却没有提及《老子》,他所讲思想也非引用《老子》。《解蔽》主要讲“圣人知心术”的意义,并引用了一本被称作《道经》的内容: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我们知道,最初的《老子》就是分“德经”与“道经”。如果荀子写《解蔽》时,已有《老子》,他为何只引用《道经》而不引用思想内容更合适的《老子》呢?而引用的《道经》的内容却又不是后来《老子》中有的内容,而是更接近儒家的思想。这一切的问题,推理后,只有一个答案。荀子根据“稷下学宫”中的“黄老之学”内容的《道经》与《德经》,又经自己的创作,写作了《老子》一书。《道经》与《德经》或许是“稷下学宫”的集体之作。但《老子》应该主要是荀子之作。《老子》与“稷下学宫”中的《道经》以及《德经》有一定关联。
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我们继续聊——“道德”。
荀子与韩非子的这套“帝王术”,如果被心术不正的人获得的话,轻则害己,重则亡国。
这不,秦始皇得了韩非子的“帝王术”后,一统华夏后,即在李斯的鼓动下,施行“老子”的“愚民”之策,进行了——焚书坑儒,并信道修仙,终暴毙于沙丘。而李斯与赵高矫召篡国后,李斯又被赵高所害而被腰斩于闹市,也没有善终。看来,这本有“帝王术”的《道德经》并没有教人什么真正的“道德”,都是教人以——心术治人而已。
后,刘邦得天下,《老子》落入窦太后手中。窦太后喜老,研读《老子》后权倾朝野。窦太后将《老子》传给群臣一起研读,并修习“黄老之术”。《老子》隧传入民间。在荀子韩非子时期《老子》是“德经”上“道经”下,而到了窦太后这里《老子》被改为“道经”上“德经”下。而这版“道经”上“德经”下版的《老子》传入民间后,逐渐的就被称为了《道德经》,隧有了“道德”一词。
这,大致就是“道德”的由来。
而荀子的理想,即是由帝王圣人依其"帝王术",行天道而治人道。这也就是《道德经》的用意。
即所谓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样的“天道”,是以荀子“人性恶”的观念为出发点的。也是荀子把庄子的自然天道改造后强行用于治天下的结果。而这正是庄子所反对的(见《应帝王》)。庄子的“天”指的是——“自然”,而荀子或《道德经》的天则指的是——帝王(即有儒家君子的意味,又有庄子自然的意味)。
所以,《道德经》中的“道”,就是指——帝王之道,即帝王术。而,《道德经》中的“德”,就是——无德。
荀子所学过杂,且没有把其所学融汇贯通,因此致使《道德经》的逻辑,也漏洞百出。
所以《道德经》的“道德”观念——是混乱而非儒的,与儒家的道德观念正好相反。
它,搅乱了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
例如:“德经”首篇——弃礼失道,失道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道德经》是荀子的成功之作,还是耻辱之作呢?
我只知道,中华近代之耻与《道德经》不无关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
《道德经》“帝王术”——大蔽天下,天朝尽弱民。
孔子开有教无类的教育天下戮民之策,虽艰难,但却是正道。
而,荀子作“帝王术”教帝王“愚民”“弱民”造天下戮民之策,玩心术易,但却是歪门邪道。
所以,《道德经》的道德,是什么意思呢?——唯,无道无德的帝王术,玩心术治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4:47 , Processed in 0.0914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