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3|回复: 1

歪解《道德经》(56)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21 18: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①,自知者明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③;知足者富,强行④者有志;不失其所⑤者久,死而不亡⑥者寿⑦。
注释
①智:智慧。
②明:聪明、高明。
③强:强大。
④强行:坚持不懈。
⑤失其所:不丢掉根本、不挑战无为、不违拗准则;这里指“知止”,见上章注⑧。
⑥而不亡:个体亡故,整体存在;自己亡故,子孙的完整生存权仍在;一代领导核心亡故,新的领导核心继续执政——政权仍在;国家、民族的生生不息不因某些个体的亡故而中断——万物作而弗始;见十六章“没身不殆”及《解36》。
⑦寿:存活、存在、永续生存。
翻译
(对“侯王”而言)理解和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明白和了解自己的人才更高明;超越别人是有智慧和力量的人,战胜自己才算得上真正的强大;明白俭啬的人是真正富裕的人,坚持不懈地做到无为的人才算是志存高远;不丢失生存窍要的人可以持续存在,让族群、国家、政权不因为老一代的离去而覆亡的人,才算是真正长寿的人。
解61
十分抱歉,这里想先把这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一个老子版:“不贯通《道德经》全部者,不足以理解其三十三章;不领会《道德经》真意者,不足以领会《道德经》之任何一章。”自然,这里绝无刻薄哪位之意。
这主要是针对“死而不亡”一句而来。“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这是《道德真经唐玄宗御注》对“死而不亡”的经典解析,也是我看过的最有代表性的解读之一,用今天的话说,不解释也许人家还可以弄明白,大皇帝和大学问家一解释,倒真的成了一桶浆糊。
并不是“死而不亡”真的太难理解,更不是寿终正寝就是“死而不亡”,也不是把八十一章全部或者部分的前后逻辑关系和内在关联生生分开,让它们自说自话、各自为战,就可以把《道德经》给别人说明白。起码,这一句“死而不亡者寿”,必须放在《道德经》的整个逻辑关系中去理解。
老子在《道经1》(第二章)就开宗明义:“万物作而弗始也”——民族、国家、政权都不“亡”,一直活下去;“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因为不居功、因为一直为人民服务,所以政权永远不离开人世间。老子是个明白人,即使是古今第一养生大师,他也知道人的个体不可能“弗去”,战死沙场也罢,死在自家床上也罢,总是个死,死了就永远地消失了,跟“寿”不沾边儿了;灵魂永在、精神永在是另一个命题,不能用“寿”来糊弄。
正因为老子是个明白人,所以,他追求的是不可抗拒的个体的死亡而留下了整体存在的勃勃生机;个体的消失不影响全部的正常存活;个体走完了生命历程,整体还可以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第十六章有“不知常,妄作凶……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的话,“死而不亡者寿”不过是这句话的凝练版,所不同的,只是口气更加肯定,深度加大,“寿”比“不殆”、“不亡”的标准更高而已——一句话,死的是个体,这是天之道,“寿”的是群体,这也符合天之道,这正是“有名”的根本意义和最大使命之所在。自然,如果因为某个个体或者某个政权的覆亡导致国家的覆亡甚至民族的灭绝,那就肯定是“死而全亡”而不可能“寿”了。
真正的文化战略家,其最低目标应该就是“死而不亡”而不是身死政权覆亡,给大家留下一片丧乱,即使是强悍高明的政治战略家甚至平庸的政治家,“死而不亡”也是其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不是希望“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吗?他修建“秦始皇陵”,是准备的“死”,而“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则是嬴政的不殆、不亡、寿;汉高祖创作《大风歌》并扯开嗓子大声歌唱,集音乐家、歌唱家于一身,让“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响彻云霄,为的,绝不是自己活个千秋万代,而是刘邦死而大汉政权不亡;汉灵帝在皇宫门外挂牌子卖乌纱帽,如果谁能把他从地下拉上来,问问他愿不愿意死而不亡,他的回答一定是:我死了,活该,但祖宗留下的大汉朝,要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老子说了,这叫“死而不亡”。
“寿”就是老子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上一章的“知止可以不殆”的“不殆”,就是第二章的“弗去”、第一章的“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妙”和“众妙之门”那个“门”里无声无形的大准则可以带来的实质和内核。
还有一个解释不得不提,那就是王弼的说法:“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王先生真的不愧鸿儒大学,对《道德经》的阐释很多地方令人钦佩使人受益,但这个说法,真的让人不敢恭维:连天地都生于道,世间万物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一个存在短暂的自然人,死了或者活着,不管他该当千刀万剐还是万古流芳,道都不可能因一人之力而存在或者不存在;果真如此,这《道德经》不写也罢。看来,王弼理解的“道”并不是老子阐释的那个“道”,而是《逸周书·周祝解》和《管子》中阐释的那个“道”——还是“常道”,而“常道”和老子的道,含义天差地远。
解62
本章接着上章“知止可以不殆”深入阐释侯和王们应该和必须做到的“死而不亡”。他们死了,因为“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没法抗拒,但他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政权不能“死”,自己的子孙后代和族人不能交出生存权,这是他们的“大私”,更应该明白文化战略全是在为他们的“大私”打算盘。
泛泛而论的话,“知人”应该是理解、了解他人,其实,应该从更高更大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知人”、“胜人”、“知足”、“强行”,因为它们后面跟着个“不失其所”,而一旦实现了“不失其所”,接着就可以追求“死而不亡”这个更大更诱人的目标。
这不是一个“大生存战略线路图”吗?
因此,这里的“知人”,就是侯和王应该明白老百姓、天下人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最需要的、最大的需要,又是什么。最关键的是,深入一点,天下人的需要和侯王的需要,存在着怎么样的依存和共生关系?谁更离不开谁?谁是源谁是流?如果自己需要的是“死而不亡”、永续生存,那就好好地“知止”吧,别把自己弄“亡”。
因此,知人不如自知,胜人不如自胜,知足之上更须强行——坚决地一代一代地死死遏制住自己的私欲,不使人性恶对终极目标产生任何妨害。这才能“不失其所”,这才是“知止”,这才会“没身不殆”、“死而不亡”。
让我们为老子的逻辑性喝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昨天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抢沙发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6 13:46 , Processed in 0.1154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