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18|回复: 1

玄学与易经 ·周易与儒、道、佛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28 07: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来简单说一说易学与儒学、道学、佛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如果把中国的易文化比作一个宫殿,那么宫顶上蓝色漂亮的琉璃瓦就是儒家;宫殿的基底就是道家;宫殿白色的宫身就是佛学,而整座宫殿的砖瓦泥块和基座、楼顶的结构主干则是《周易》。
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周易》是为儒家、道家和佛教共同尊奉的。“易道”是通贯儒家、道家、佛教的大道,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周易之道是宇宙生命的本体理念与生成结构,是开物成务、彰往察来、弥纶三才的规律、法则,是天人同构、时空合一、中正和合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易学之所以能与儒道佛三家结合,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有一种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精神的巨大推动力存在。
1.易与儒
易学与儒学的关系是:儒学借易学立论,易学充实并完整了儒学的思想体系,易学又靠儒学得以弘扬。儒学弘扬了易学,使作为卜筮之书的《易经》成了具有宇宙和人生哲理的理论巨著。
首先,儒学与易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互动互补的关系。
儒学是借易学立论的学派,从儒学的角度看,儒学运用了易学,借易学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后世儒学更是引《易》立论,体现易学精华的《周易》很自然就成了儒家的首要经典,儒学与易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儒学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
儒学的开创者孔子,虽然没有亲自写过《易传》,自己也深以对易学研究不够为憾,但这并不等于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周易》。《论语.子路》中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周易恒卦》九三爻辞,《论语》只是没有点出“易曰”而已,这说明孔子是引《易》立论的。
由于孔子开了引《易》立论的先例,六经也就有了《易》的名目。但因为是晚年好《易》,对《易》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也未像《诗》、《书》、《礼》那样列入教学的课程,所以《易》在孔子时代并未被载入儒家的理论体系,儒家的思想还只限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因此,儒家在先秦也只是与墨家并列的显学。
儒学由先秦的显学一跃而成为汉代独尊的官方学术,不仅与董仲舒的宣传和汉武帝的决断有关,同时也得益于自身在理论上的充实和发展。其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又主要得力于《易传》的流传以及引易立论风气的兴起,引易立论又是和易传的出现与流传分不开的。
《易传》将卜筮之书的《易》提升到了统括一切的理论高度,在为后人开辟广阔思路的同时提供了权威性的论据。董仲舒对儒学的宣传通常是借易立论或引易立论的,他说:“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褊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浦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的这段话,除了掺入他自己的一些天人合一的思想之外,其他全部来自《易传.系辞》。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就是直接引易立论的。
引易立论风气的兴起,说明了儒家对易学思想运用的普及和深入,这种普及和深入到东汉达到高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引易对诸子百家进行评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书.艺文志》最后引《易传》总结说:“《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
儒家引《易》是从引经开始的,这点孔子已经做出了榜样。从整个发展历程看,是一个由经到传,由从意义方面引用到全文征引的过程。在《礼记》中还有虽不直接引用《易经》、《易传》原文,却通篇发挥易学思想的篇章。
其次,易学是靠儒学弘扬的学科。
易学之所以成为易学,成为有着庞大体系的学科,主要是被儒家弘扬的结果。儒学在借易学充实发展自己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易”的内涵,乃至完全改变了易本来的面貌。
周易本是卜筮之书,而易更是一个难以解说的概念,根据礼记的说法,可以认为“易”是当年圣人为了尊天而设立的用活人充当的偶像,但又是一种特殊的有具体活动并具有无上权威的偶像。
儒家对易的扩充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单纯的占卜到超出占卜的过程,也就是由原本的吉凶决断到事理分析的预言,再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的过程。
易经的全面理论化还是在《易传》产生后,《易传》不仅将部分卦爻辞理论化,更重要的是将《易经》的整个构成理论化,从而使易经的内涵也有了理论高度。
易学也就成了儒者用力最勤,学派最多的博大精深的学问。
2.易与道
陈鼓应先生致力于倡导“道家文化主干说”,在先秦哲学里,《周易》和道家哲学是最具代表性的。黑格尔曾经把中国哲学分为孔子、易经哲学和道家,并认为孔子那里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缺乏思辨的哲学,而易经哲学和道家注意到了“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先秦时代具备思辨能力的哲学流派以周易和道家最为系统,周易和道家思想之间存在可通约性。
首先,周易与道家思想的本原论是一致的。
本原论即宇宙生成论,是传统哲学探讨宇宙万物起源和由来的观念及理论。
其次,周易与道家思想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在哲学发展的初期,本原论与本体论有时很难明确地区分,二者常常混而为一,在同一范畴上可能兼而有之。在逻辑上可以把周易看作道家本体论的某种延续。
最后,周易与道家思想的体用论是一致的。
周易和道家都采用可本体不离现象、现象不离本体的思维方式,在道家即表现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不离道的“还原论”逻辑。在《老子》那里,道虽然是万物之母,但是道却不离开具体的事物。周易主张,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不离万物,万物也不离阴阳,而阴阳的变化最后可以溯源到太极的存在,也就是每一事物中都有太极存在,这与道家的道不离物是同一思路。
周易中的道(或易、太极)与道家的道都是圣人之道,不会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冲突,也就是说,不管主体是道还是主体是人,道的存在始终离不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在道家和周易那里主要是通过“道”与“德”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周易之道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成就事业的智慧,所以在周易中,作为本体的存在就是道,用于事业就是德。
3.易与佛
在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它与周易有一个相互解释的过程。
首先,佛教用因果论解释周易。周易全篇即是六十四卦的因果全体现象。乾卦为因,坤卦为果;坤卦为因,屯卦为果,太极为因,两仪为果,两仪为因,四象为果;四象为因,八卦为果;八卦为因,万物为果。宇宙万物,无始无终,因生果现,生生不已。六十四卦没有一个最好的卦,也没有一个最坏的卦,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更与佛家的因果报应论相互融通。积善为因,余庆为果,积不善为因,余殃为果。坤为地,母德,地生万物以育人,而无一向人索取,所以人应该效法大地之坤卦德行,具备了坤卦之母德即为人间菩萨。故乾卦者,如来也,坤卦者,菩萨也。可见,佛家因果论与周易具有相通之处。
其次,佛教中华严宗、禅宗思想与周易相通。
这两个宗派思想与周易关系密切,是因为二者具有某种共性。周易学者和佛教学者都认为周易和华严宗思想是相通的,华严宗学者认为它的无相观念和周易的六十四卦的变化原理是一致的。此外,儒家也认为周易的艮卦与华严思想是相通的,都表现了事物动静自如这样的基本观念。再如,佛教认为它的华严思想和周易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一致的。禅宗中曹洞宗有一种著名的开导学生的方法叫五位法,禅宗学者认为这个方法和周易的离卦六爻的变化原理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2-14 11: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20:14 , Processed in 0.6308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