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72|回复: 20

还原版《道德经》第一章:道与其德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2-23 13: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原版《道德经》共66章,老子自序2章,道论32章,德论32章。还原版《道德经》按照有序的逻辑脉络展开,一切概念,先有定义,再行论述,后续的结论建立在之前的论述之上。道是万物之本,道论为体在先,德论为用在后,整篇论述从道的定义开始。
还原版《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全文如下:
有壮虫成,先天地生。
夺揫独立,不垓后矣,为天下母。
弗知谁子,象帝之先。
未知其名,哉之曰道。
虞,强为之名。
曰大,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除第三行外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第三行对应王弼本第四章最后一段。本章文本除第三行外以楚简《老子》为底本,第三行以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并对勘诸本对底本作了校订。
原文今译:
一个生机无限的庞然超物,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已存在。
它无物无象,独一无二,无穷无尽,主宰万物,是生养天下的母亲。
它自生非他生,是一切概念的起源。
它不为人知而至今无名,从现在起将以道相称。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道这名字前人已将它赋予了不同内涵。
论道离不开大,大表示怀拥宇宙,宇宙也就是道之德,德是道的反面,那么道与宇宙也互为正反。
德若能无我而全他,这叫作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天地之间这四大令万众归往,王便是其中之一。
万物有序而物有所归,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道,道是终极主宰从而只受制于自身。
本章分三段。第一段自“有壮虫成”至“虞,强为之名”,老子通过讲述道的九大特征给出了道的定义;第二段自“曰大”至“王居一焉”,老子通过引进“大”的概念,定义了什么是“德”并阐明了“道”与“德”的关系;最后一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本章的结论,指出“道”是世界的终极主宰,决定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
还原后的第一章与大家所熟悉的传世本第二十五章,无论是表述还是思想内涵都大相径庭。由于后人的一系列误读,老子原著中最关键的一句“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被后人改成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面目全非,两个关键字“寰”与“德”在之后的传世本中竟消失的无影无踪。而这关键的一句不仅明确了“道”是宇宙的反面,同时也是老子对“德”的定义,阐明了“道”与“德”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是老子整个理论中核心的核心。
传世本《道德经》对老子原著这一句的改动,使两千年来人们读到的《老子》变得语焉不详,既没有准确的“道”的定义,更没有明确的“德”的定义。“道”与“德”是老子理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但两千年来却任由人们天马行空,肆意解读,以至于指鹿为马的老学怪相盛行不衰。而实际上,老子的理论既系统又严谨,核心概念均有完备而准确的定义,根本容不得丝毫缘于老子逻辑之外的主观臆断和自由发挥。
令人无比惊讶的是,开篇第一章老子不仅给出了“道”的定义,也同时给出了“德”的定义;不仅给出了“道”与“德”的定义,而且还阐明了“道”与“德”是互为正反的“对立统一”关系。“道”与“德”的明确定义,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宣告了千百年来千人千解之老学乱象的彻底终结。毫不夸张地说,楚简《老子》中“寰”与“德”这两个字的重新发现,是两千年来老学研究中最重大的事件。它还原了两千五百年前老子“道”与“德”的原始定义,揭示了“对立统一”原理是老子构建整个理论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章还表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宇宙”概念的人,比尸佼提出这一概念又早了将近150年。为了阐明道是宇宙的反面,老子势必要先建立“宇宙”这个概念,故为此创造了一个奇妙无比的字,仿佛一副壮阔的山水画,囊括了宇宙万象。但这幅神奇的山水画竟无人能够领悟,而被后人无端解读成了“筮”字,并又以“逝”以讹传讹流传至今。而老子的本字则早已失传,我们今天不得已只能以“寰”代之。
“大”不是道的名,它是道的特殊属性,表示包罗万象而德惠天下,不仅道具备,天地王也仿而效之。道生养宇宙,天滋润万物,地安居众生,王以民为怀,故“域中有四大焉”。传统老学在断句上犯了致命错误,将“强为之名”断成了“强为之名曰大”,从而将“大”变成了道的另一个名字,与“天大、地大、王亦大”自相矛盾。而“曰”作为类似“曰若稽古”的发语词,由“曰大”所开启的另一段“德”的定义也因此没了头绪。
“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跨越思维极限的逻辑思辨
理解老子思想,首先要理解“对立统一”原理。当“对立统一”原理运用在两个相对的事物时,人人都能理解:有正就有反,有大就有小,有难就有易。然而,当“对立统一”原理运用到“绝对”与“相对”的对立时,这就超出了常人的思维了。
道与宇宙的关系,就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与统一。宇宙是相对的,宇宙的一切事物有内外之分,且内外决不重叠。“我”与“我的身外”各有所属,合在一起就是个完整的宇宙,我身上的任何部件不会飞到身外,内外永不重叠。这是“相对”的特征。
但什么又是“道”与“道的身外”呢?
道是绝对的。所谓“绝对”,就是没有内外之分,这意味着“道的身外”就是道本身!如果你试图去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就彻底掉进了坑里,因为永远不会有这样一副图画。你需要彻底放下形象思维,全力开动抽象逻辑思辨的机器。
道有反面,但道的反面就是自身;道也有身外,但道的身外就是身内。正反重叠,内外合一,这是“绝对”的特征。
道与宇宙互为正反。宇宙是相对的,以宇宙观道,道就是宇宙的身外,与宇宙毫无重叠。但反过来,以道观宇宙,宇宙是道的反面,这一点没有改变;但由于道是绝对的,道的反面就是它自身,因此宇宙就是道,道就是宇宙,道与宇宙是完全重叠的。
这就是“对立统一”原理的终极展现。道与宇宙互为正反,但道可以遮蔽宇宙,而宇宙却不能遮蔽道;道可以对宇宙无限渗透,而宇宙却不能渗透道。人类永远无法穿越到宇宙的反面去体验道,但道却因能无限渗透而于宇宙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这种“绝对”与“相对”的非对称对立统一关系,就是本章要阐述的核心内容,老子只用了九个字来表达:“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
“对立统一”原理的妙用——“以反求正”能知“道”
既然道是宇宙的反面,既不可抵达也无法感知,道的一系列特征老子又是如何得知的呢?答案是——“对立统一”原理。道虽不可见,但宇宙可见,根据“对立统一”原理,老子通过观察宇宙的属性反推出了道的一切属性,这就是“以反求正”。
“对立统一”原理有两大内涵:
1)对立面始终存在;
2)对立面互相转化。
首先,根据“对立面始终存在”,老子通过宇宙的存在反推出道一定存在。所以,道的存在不是什么神学,而是“对立统一”原理的必然结果。
其次,宇宙与道互为对立面,两者的属性也就恰好相反。宇宙是相对的,相对就有形,相对的生命也一定是有限的;反之,道是绝对的,绝对则无形,绝对的生命也一定是无限的,于是道有生命,不生不灭,无形无状。
再者,绝对意味着唯一,一旦出现了第二个道,道也就不再是绝对的了。又因为绝对,所以道不会有变化,一旦出现了变化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不再绝对了。还是因为绝对,所以道不可被驾御,一旦道能被驾御,就说明道不是绝对的,绝对是永远不会有对手的。因此,道独一无二,既不会长大,也不会老去,更不能被驾御,所以道主宰一切。
最后,根据“对立面互相转化”,绝对派生相对,于是道生宇宙,为天下母。又因为宇宙是他生,由此反推出道是自身。又因为万事万物出于道,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产生于道之前,所以道又是一切概念的起源。
竟如此简单!我们根据“对立统一”原理,通过宇宙的相对属性导出了道的一切特征:有生命,不生不灭,无形无状,独一无二,没有变化,主宰万物,创生宇宙,自生不他生,先于一切概念。这也正是老子本章开宗明义第一段:“有壮虫成,先天地生。夺揫独立,不孩后矣,为天下母。弗知谁子,象帝之先。”
由此可见,道的这些不为人知的特征全部是从道的反面宇宙推断出来的。没有“对立统一”原理为前提,老子是不可能得出道的这九大特征的。所以,老子的道绝不是纯粹的臆想,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科学论断。通过这个实例,老子向我们展示了“对立统一”方法的巨大威力,当人们直接分析某一事物难以得到结论时,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反面而得到完整的结论。这一方法在《道德经》中被老子反复运用。
什么是老子的“道”——“道”的属性及命名
有壮虫成,先天地生。
夺揫独立,不垓后矣,为天下母。
弗知谁子,象帝之先。
有个巨大无比的生命,它先于天地而诞生,它的身体不是任何物质的凝聚,它独一无二无与匹敌,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它主宰宇宙驾御万物,它还是天地万物的生母。它不可能是谁的孩子,因为它先于一切概念而存在。
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居然概括了道的一切属性,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这二十八个字中,涉及了几个关键概念,需要逐一加以说明,它们分别是:壮虫、夺揫(jiū)、独立、不垓、后矣、弗知、象帝。
“壮虫”是老子为了表达道是个有生命的庞然大物。“虫”是古人对动物的统称,如老虎称“大虫”,蛇称“长虫”,鸟儿称“小虫”,所以“虫”代表有生命,而“壮”自然是在表示大。但不得不说,“壮虫”二字并未能准确表达老子的意思,因为“壮虫”仍然让人联想到具体的“物”,而老子的道实际上是无物无象。显然,老子当时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术语,直到两百年后庄子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难题。庄子在《知北游》中用了“物物者非物”来称道,不仅非物而且能物物,自然就是“超物”了。所以,“超物”是比“壮虫”更准确无误的术语。
“夺揫(jiū)”是个极其传神的用词。“夺”,楚简《老子》作“敓(duó)”,义为强取;“敓”是“夺”的古字。“揫”,楚简原字作“上秋下糸”,会意用绳子将东西捆绑在一起,义为聚集;“秋+糸”是“揫”的异体字。“夺揫”就是将聚集起来的东西再次驱散,于是又变成了没东西,这就是“无物无象”。“夺揫”二字用在此实在妙,以“去物象化”准确表达了“无物无象”。
“独立”,表示道独一无二,无与伦比,从而也是绝对的。
“不垓”是说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是绝对的意思。“垓”是从“亥”引申出来的用法,“亥”是地支的最末一位,而“垓”的本义是指最偏远的地方,后用来指疆域的边界,又称“八级”,指八方最远的地方。因此,“不垓”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意思。“不垓”,楚简《老子》作“不亥”,“亥”通“垓”。传世本此二字作“不改”,很可能是后人因音近而混淆,两字的涵义完全不同。
“后矣”表示道主宰万物。“后”指君主,非指王后或皇后。“矣”楚简写作“㠯”,“㠯”通“矣”,语气助词。《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意思是,期盼我的君主,君主来了就解放了。这里“后”是对君主的尊称,指商汤王;“徯”,等待。
“为天下母”一句阐明了“道生万物”,而“弗知谁子,象帝之先”则进一步强调,不仅“道生万物”,且“道生万象”。有物便有象,因此老子不仅阐述了道与物的关系,紧接着又阐述了道与象的关系,表明道是一切概念的起源,不存在先于道的概念。
“弗知”,严格意义上不同于“不知”。先秦文言中,“弗”常表示绝对不会发生,相当于不存在;而“不”往往表示“不能”或“不愿意”,指可能发生但人为使其未发生。“弗知谁子”义为“不可能是谁的孩子”,与“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寓言“自生不他生”,而后者则包括了“他生”的情形。传世本将“弗知谁子”改为“吾不知谁之子”是后人误读老子的误勘。
“象帝”,指最初的概念。“象”,物象,引申为概念。老子的物包括有形与无形,光与热、力量与智慧、喜怒哀乐都是物。“帝”,祖先,这里指一切概念的源头。“象帝之先”指道先于一切概念而存在,即“道生万象”。“帝”作名词,甲骨文有“天帝”和“祖先”两种用法。“天帝”非老子术语,老子理论中,除了道就是万物,再无第三者。天地与万物平等,不存在所谓的天神,故“帝”只能指“祖先”。较流行的误读是将“帝”作“天帝”解,最初见于王弼,如此则“象”只能作“好像”解。“象”假借为“像”虽然文法上说得通,但义理上与老子思想冲突。
老子的后人因为没有认识到“道是宇宙的反面”,从而对老子“道”的定义产生了一系列曲解。“夺揫”被读为“寂寥”,“不孩”被读为“不改”,“后矣”被读为“可以”,顺便还夹带了句楚简《老子》没有的私货,“周行而不殆”,认为道的运动是个圆环,没有起始和终结,这是典型的不清楚“绝对”是什么概念。老子的道是绝对的,绝对即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意味着没有空间和时间,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几何特征和运动特征。
未知其名,哉之曰道。虞,强为之名。
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从现在起就以道这个字来为它命名。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道这个字早已名有所指。
老子最终给这条“壮虫”起了个名叫“道”,但“道”这个概念在老子写《道德经》之前就早已存在,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道路”,引申为“方法”。老子是借用了“道”这个字,而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哉”是开始的意思。《尔雅·释诂》:“哉,始也。”“哉之曰道”意思是从现在起也称之为道,表明老子意识到道这个名称之前已经被人用了。“虞,强为之名。”“虞”指疑误,是老子在强调这样做可能引起混淆,是不得已而为之。“虞”,楚简《老子》作“虍+壬”,为“虞”之异体,义为疑误、疑虑。《诗经·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无贰无虞”即不存二心没有疑虑。
传世本此句作“吾强为之名曰大”,将“曰大”断入此句,系误读误断。“虞”古通“吾”。王应麟《诗考》:“驺虞,或作驺吾。刘芳《诗意疏》。”“驺吾”是《山海经》中所说的仁兽,白虎黑纹,尾巴比身子长,不吃活的禽兽,只吃死的。《诗经·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说的是驺吾将野猪群赶出了茂密的芦苇丛,于是猎人箭无虚发,满载而归。传世本是因“虞”、“吾”通假而将“虞”误勘为“吾”。
什么是老子的“德”——“德”是“道”的体现,“大”是“德”的特征
老子对“道之德”与“人之德”是有严格区分的,这两个“德”字在楚简《老子》中原本不是一个字。“人之德”的“德”字作“恴”,而“道之德”的“德”字多了一个“辵”,作“辵恴”,以示是“道”的派生:



楚简《老子甲》中“道之德”的“德”字,作“辵恴”



楚简《老子甲》中“人之德”的“德”字,作“恴”

后人将“恴”与“辵恴”简化成了同一个“德”字,从而混淆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实为憾事一桩。而我们今天在解读老子思想时,则有必要将这两个字再重新分开。
“道之德”与“人之德”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全”与“不全”。“道”是宇宙一切变化的幕后推手,因此整个宇宙的化生都是“道”作用的结果,老子称之为“道之德”。“道之德”就是整个宇宙,没有一丝遗漏,所以是“全德”。而“人”对他人的作用往往只能影响一部分人,比如自己家人或朋友,或自己身边的人,而非天下所有人,所以“人之德”不是“全德”,故又有大小厚薄之分。“道之德”又称“玄德”,“玄德”是“人之德”的极限,也是人德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区分“全”与“不全”,老子引进了“大”的概念。“大”代表包罗万象,完整覆盖了自身的反面。
曰大,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
现在来谈谈“大”,“大”是指“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又称为“德”(道之德),“德”(道之德)就是“道的反面”,这是因为宇宙是道的身外,道与宇宙互为正反。
这里出现了一系列省略句。首先,“寰”就是“整个宇宙”,而“寰”这个概念老子并没有进一步展开,很可能涉及这部分的原始文字有遗失。好在老子的这个“寰”字非常形象,我们可以根据字形及老子理论的逻辑推断它的涵义是“宇宙”。其次,“道之德”因为老子原文写法与“人之德”不同,因此老子无需区分这两个概念,但今天两个概念变成了同一个字,我们需要特别标注“德”是指“道之德”。最后,“反”是指“道的反面”,而不是其他的反面,这可以通过上下文逻辑加以确认。“反”不作动词“返”解。
“曰”,发语词,往往用在整段论述的开始。《尚书·尧典》开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意思是,论及上古历史,有个帝尧名叫放勋。这里,“曰”是发语词,“若”作助词,“曰若”常连用。“曰大”,表示开始讨论“大”这个新的话题,以此引出下文“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
“大曰寰”,是在用“寰”来诠释“大”,“寰”代表宇宙。“大曰寰”意思是,“大”指涵盖了整个宇宙。这是“大”的内涵,其核心是“全”。《道德经》中的“大”都有“全”这层特殊内涵。
“寰曰德”,是在用“寰”来定义“德”(道之德),即宇宙的另一个名字叫“德”。这就是《道德经》对“德”的确切定义。“道”无形无状,但“德”有形有状,两者一正一反,一内一外。“德”可以理解为道的“镜像”,宇宙就是镜子里面的道,反映了道的一切作为。人们无法看见道本尊,但可以通过宇宙来认识道。
“德曰反”,是在证明“德”是“道”的反面。“道”创造了宇宙(为天下母),所以宇宙是“道”的身外;而身外就是自身的反面,所以宇宙就是“道”的反面;又因为“德”是宇宙的另一个名称,所以“德”就是“道”的反面。因此,“德曰反”是上述一步步推理的结论,而老子省略了整个推理的过程。
现在说说“寰”代表“宇宙”又是从何而来。楚简中对应于“寰”这个字的,是个绝版字,写法如下:



楚简中的绝版字,代表宇宙,今以“寰”代之。

这个字由四部分组成,上方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个“音”字,右边是个“旡”字。老子赋予了“音”“声”二字以“因”“果”的内涵,“音”是指物体发出的声音,而“声”则是指人们听到的声音,所以才有“音声相和”之说。“旡”是“既”的省写,“既”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人跪坐在盛满食物的簋前但却扭过了头去,表示用膳完毕,引申为终结。“音旡”组合象征一切事物的起始与终结。
下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水”字,下边是个“臼”字。老子习惯以水滋润万物来表达道畜养万物,“天将聿之,焉以滋垣之”,因此水象征着兴盛。“臼”的本义是舂米的石臼,由此引申出了凹陷与毁灭的意思,这里取得是“毁”的左上部件表示毁灭。因此,“水臼”二字象征一切世事兴衰。所以,这四部分合起来其实是在表达宇宙万象,代表宇宙。



甲骨文中的“既”字



楚简《老子甲》中的“既”字,右边的部件与上图老子创造的字写法一致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宇宙”二字出现在老子生后的战国时期,尸佼《尸子(下卷)》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庄子·齐物论》首次将宇宙二字合为一词:“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但实际上,“宇宙”的概念当属老子首创,“寰”正是老子创造出来表达“宇宙”的,只不过是个单字。然而老子这个富于想象的字,因超越了时代而不为后人所理解,最终不幸失传。帛书《老子》和传世本《道德经》将这个字分别改作“筮”和“逝”,不仅不能体现“宇宙”这层内涵,而且颠覆了老子的理论基础。我们今天不得已取“寰”字以代之。
接下来说一说两千年来破天荒的重大发现——“德”字。
“德”,传世本作“远”。这个“远”字又从何而来?楚简《老子》揭开了鲜为人知的秘密。楚简中,这个“德”乍一看去特别像个“远”,但若仔细辨认,它的中间部分并不是“足”,而是“田”字下一个拖尾巴的“心”。战国时期文字写法自由发挥常见,“田”“目”“日”“口”常常互换着用,所以“田”也可读作“目”,这个字实际上是“德”而非“远”。下图是楚简《老子》中的“德”与“远”,两字写法明显不同。



楚简《老子甲》中的“德”字,作“辵恴”



楚简《老子甲》中的“远”字,作“遠”



春秋早中晚期金文中“德”字的几种写法



出土楚简中“胃”字的几种写法,“田”与“目”可互换


由此可见,“德”在楚简《老子》中当时仍就写作“德”而非“远”,但它显然与“人之德”的“恴”字写法不同。战国后人未必读懂了“辵恴”这个字,还原版《道德经》“玄德深不可志”一章提供了证据,这里“玄德”被战国后人改作了“玄逹”。前后两相对照,显示后人是将“辵恴”误读为其形近字“遠”或“逹”,而没有认识到“辵恴”与“恴”是“道之德”与“人之德”的关系。所幸的是,老子原文这个关键字“德”的写法被楚简完好保留了,为我们还原老子原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这是楚简《老子》中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德(辵恴)”字。
正如我们所见,到了秦汉时期,马王堆帛书和北大汉简中的“德”字都已经化身成了“远”字,“寰”字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演绎成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导致道与德互为正反、道是宇宙的反面、“绝对”与“相对”是非对称的“对立统一”等一系列概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副直观的画面:“大就能跑远,跑远了还得返回来”。两千多年来人们就一直沉浸在这种虚幻的直观中,以为破解了老子的天机,殊不知所见与老子理论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以假乱真的错觉直到今天也难以从人们的意识中抹去。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大”就是德体现在整个对立面,因此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间有四尊可被誉为大,王是其中一尊。
这是老子将“大”的属性作了进一步概括。道创造了宇宙,是宇宙的设计大师,每一个个体都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任何个体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其对立面,表现为它在宇宙生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体现在自身,而体现在它物,称之为德。个体的作用有大有小,其德也就有大有小,德的大小决定了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的德若能辐射整个对立面,这就叫作“大”。“大”不是人人可以自称的,所谓“人亦大”的说法根本没有领会“大”的深刻内涵。
一旦认识到德有大小之分,那么天下为什么会有“四大”就一目了然了。这“四大”其实就是“四德”——道德,天德,地德,王德。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无我,化自身为其对立面,它们的作用体现在了整个对立面。它们不为自己而生,而为自身的反面而生,自身反面的一切成了自己的一切,因此成就了全德。
“道大”,是因为它不仅生养宇宙,还要守护宇宙,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宇宙生态的健康发展。道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宇宙万物的敬重与服从。“天大”,是因为它遍洒阳光雨露,滋润天下万物。“地大”,是因为它为一切生命提供了安息的家园,生命因此而生息繁衍。天地,它们彼此都超越了自我,奉献于对方,万物无不因此而奉天敬地,所以,天大、地大。同样,“王”的反面就是万民。真正称得上“王”的人,应该是为天下而生,为万民而活,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所以“王亦大”。“王”与众不同,德照天下,这是“王”与普通“人”的根本差异。
道设计宇宙的总原则——人生的意义不在自身,而在自身的对立面
概括起来,老子上文明确了三点:1)宇宙是道的反面;2)德是道的外在体现,也是道的反面;3)道之德就是整个宇宙,两者完全重合。这三点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们表明道与德是一体两面,既是因果又互为正反,没有道便不会有德,没有德道也无法体现。这种关系可以推广到一切我他关系,人的存在体现为对他人有用,对他人无用自己的存在便没有任何意义,换言之人的存在体现为人德,人德有多大人生的意义就有多大,无德便丧失了人生的所有意义。
这是老子将人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转换到了道的视角,从道设计宇宙的总原则出发,来评价每一个个体在宇宙生态中的作用。一部机器有若干零部件构成,每一个零部件是否必不可少?是否都在发挥正常的作用?如果某个配件只对自己有益,而对整部机器毫无作用,你会保留这个配件吗?当然不会,聪明的设计师自然要淘汰这个只对自己发挥作用的配件。道又是何等聪明的设计师,又岂能让自己的杰作中留下多余的配件?
因此,只要存在就是道精心设计的一部分,或服务于局部,或服务于整体。天的存在是为万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为生命提供了阳光雨露,天崩地裂,则万物灰飞烟灭。树木的存在就是为了长大成材后被人砍伐去派各种用途,稻谷的存在就是为了长大成熟后被人收割去当粮食,而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为了繁衍下一代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使宇宙生态生生不息。这种个体服务于局部,局部又服务于整体的生存法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而道是万物的终极主宰,只能效法于自身。
生存法则就是“德”,万物皆有德,德就是个体存在的意义。人是大地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人德就是要扮演好大地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地是天下这个大家庭的一成员,地德就是要维护好天下这个大家庭的兴盛;而上天又是宇宙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天德就是要无愧于上天的担当和付出。在宇宙生态中,每一个个体都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担当起应尽的义务,这就是各自德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这是道对宇宙的整体设计,也是万事万物不可抗拒的生存法则。
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效法,是按既定规则服务于自身环境。个体服从集体,小环境服从大环境,环环相扣,和谐共生,这是道设计宇宙的总原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终极法则。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何为“自然”。先秦文言中,“自”与“然”是两个字,自谓自身,然指模样,“道法自然”即道效法于自身。因为道是绝对的,道的反面就是自身,道就是宇宙,效法于宇宙就是效法于自身,故曰“道法自然”。

<hr/>本章勘正说明

  • 相关章节重组及其依据
本章由王弼本《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与王弼本第四章最后一段重组而成。
王弼本《道德经》第四章分上下两段。上段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下段为“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上段的主题是“道无处不在”,下段的主题则是“道生万象”,两者聚焦不同。而王弼本第二十五章的主题是“道的定义”,从道的绝对性出发,阐明了道先天地生、无形、独立、没有变化、主宰万物、为天下母六大属性,明确了“道生万物”,但却未涉及“道生万象”。然而,有物必有象,没有“道生万象”,道的定义也就不算完整,故“道生万象”一段本当与王弼本第二十五章为一体,是对第二十五章所缺失内容的必要补充,将王弼本第四章最后一段纳入后,道的定义才真正得以完善。
重组后的章节,道的定义不仅涉及“道生万物”,也包括“道生万象”,而后者则是被传世本《道德经》所忽略的。由于没有“道生万象”的铺垫,之后的“玄生众眇”一章在结构上就显得游离于道的定义之外,与其他论述缺乏有机联系。还原版的重组填补了这一缺陷,老子的“道-物-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显得清晰明了。
2. 诸版本对勘及关键字考证
以下是还原版与十一个主流版本的对勘及取舍说明,关键词考证及释读。
有壮虫成,先天地生。夺揫独立,不垓后矣,为天下母。(还原版)
又(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3 13: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德”与“反”的解释,感觉还是牵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3 13: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一分为二,有无相生;时间一分为二,因果轮回;时空的这种属性便称之为“道”。

“道”就是那个“一”,抽象到极致却又包含一切;反之,“一切”,具体的每一个“一”也都蕴含“道”(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3 13: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宇宙一定有对立面?宇宙里的东西可以互为相对,但宇宙一个整体不能是绝对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3 13: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几里得几何中有条“平行公理”:“直线外任意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之平行。”认同这一公理,就是平面几何。反之,否定这一公理,就是非欧几何,进入了弯曲的空间。广义相对论就是建立在非欧几何之上的。
你的疑问类似于“平行公理”之争。将“对立统一”视为公理,则宇宙必然有其对立面,得到的就是老子哲学;否定“对立统一”原理,只要逻辑自恰,也能建立起一套哲学体系,但似乎还没人尝试。
公理是无法证明的,只有接受或不接受,或者,信或不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23 13: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記得有一家引出土文獻定虫通渾,忘記是哪一家了,回去查查書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2-23 13: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若为“德”字,于义甚善,比远字通顺多了。但有别的地方也这么写吗?看别的地方德字并不这么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2-23 13: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德”的这种写法还真是独特,这也许是后人搞混淆的原因所在。从楚简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后人是把三个字搞混了,“德”、“遠”、“逹”。从文义上分析,“遠”、“逹”、两个字老子原文应该都是“德”字。老子应该是为了区分“道之德”与“人之德”而有意将“道之德”的“德”写成了这样,后人不解,传抄过程中就误以为是“遠”或“逹”了。金文的一种写法与这里的写法比较接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2-23 13: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人的灵魂存在吗 转生怎么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2-23 13: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老庄理论,灵魂不灭。“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指身体与灵魂的结合,形神相合而成物,魂去则物亡。转生则是灵魂去而复返,与另一形体相合所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19 14:50 , Processed in 0.5326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