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00|回复: 0

《道德经》:看清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你最需要踏出这一步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3 14: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修身是我们中国古人的基本功。《大学》有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

诸子百家,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纵横家……不管是哪个家,从来都不是搞定别人,而是搞定自己。
我们人很容易焦虑,自欺,偏执,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样,就陷入负面的状态中,无法从正面去看事情。其实,很多人都处于负面状态而不自知,在负面状态中恶性循环。穷人很难翻身;情绪容易激动的人只要遇到相似的点,就被点燃;抑郁的人陷在自我的世界里,很难走出来;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人,无法学到更多的新东西,只能在自己的认知里打转转,有人称这些为低水平重复陷阱。我这里统一称为负向。
所以,人一定要先修自己。
不自欺、会运用情绪、无偏爱、追求更准确的认知,这些都需要虚与静,虚怀若谷才能容纳万物,清静才能不被外在干扰,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
数学上有正负数,中间还有零。一个人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就从负数走向正数,从负向回到零,回到无的状态,然而才能一步步往正向积极的方向去走。
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以修身这个零为起点,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纵横家……都能从“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架构自己的世界。
想要精神上无上限,在精神世界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学庄子。但是,庄子的妻子死了,他是鼓盆而歌的,精神境界高到这种程度,人们会以为这人精神有问题。
毕竟我们人除了精神世界,还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要生存,要发展。如果觉得庄子的境界太高大上,不接地气,不容易被人理解,还可以学儒家,儒家为你铺平了一条通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让你在社会上立足,还能有非常高的成就。
如果说学儒家的人,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但是德修得足够,心胸宽广,有能容人的肚量,也可以造福百姓。而兵家和纵横家所做的事情,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兵家的将领统领的是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军队,打胜仗是必须的。纵横家要做的是连横合纵,小到创建团队,高到玩转多个国家。只要有一点修身做得不够,直接打入万丈深渊。
修身不够,一切免谈,修身够了,才能谈智慧和谋略。
普通老百姓为什么也需要修身呢?因为没有哪个人说,我就喜欢摆烂,我就喜欢不开心,我就喜欢跟人吵架,我就喜欢被人控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前面也谈了为什么要虚与静,谈到楚庄王一飞冲天的故事,谈到过去的师父带徒弟,徒弟可能要干三年杂活,然后师父才有可能开始正式传授知识。有人就讲了,怎么能这么理解呢?
其实,我们现代人对这两个字的理解跟古人不一样,可能现代人认为安静下来,就叫静,别人夸你,你说哪里哪里,就叫虚,这就理解浅了。虚与静意义非常深刻,理解了这两个点,修身就算是入门了,关于如何修,这一点在后面慢慢展开。
修身并非到深山老林中去修,并非遁入空门,也并不是打打坐就能修好的,当然这些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问题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消失。能够在红尘中修炼好,何须找寻其他地方呢?
关于致虚极,守静笃,我们换个熟悉的词,现代人用的更多的叫价值中立,价值全向。价值中立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这是每个心理咨询师必修的状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认为,我们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时候,要让自己回到极空虚的,笃定神闲、没有任杂念的状态,这样去看万事万物,就能够看到它们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没有致虚极,守静笃价值中立的状态,看任何事情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根本不可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古代那些君王、谋略家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做到这一点。
我们成年人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轻易下判断,他的表情是什么意义,他这句话一定是什么意思,什么意义。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别人一句话还没讲完,我们就说,我知道你想讲什么,不是这个意思,接下来就是我们的滔滔不绝。对方表达的是我们的意思吗?未必。
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我们感官的作用都发挥上,才能看到、听到、感觉到一个事物完整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个事情结束了,另一个事情又会开始,这样不断的往复循环。
轻易下判断会形成自动思维。心理咨询有一个无条件接纳的原则,指的是对来访者的所有态度、行为没有任何预设价值的接纳的状态。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就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习惯性地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判断。在听来访者讲诉时,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他怎么能打孩子呢?这个女人哭成这样,太可怜了!你骂别人,被人骂回去,不是活该嘛!
这样的一种习惯性的判断并不是发生在你的意识层面,而是形成了自动思维,这就是很多心理咨询师做了十几年、几十年,水平都没有办法提高的原因。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注意自己的自动思维,把自己归零。老子的这句话为提高心理咨询师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
那么,我致虚极,守静笃了,要干什么?老子说,万物并作,吾观其复。我们要干的就是用听、用看来观察事物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些事件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下一个事件和上一个事件是怎么样的关系。
钓鱼的人深有体会。钓鱼的时候,你必须静下来,观察这个世界,当水面起了变化,泛起涟漪,你就知道,鱼咬到钩了,然后你才有可能钓到鱼。如果你自己动个不停,你就很难对从一开始准备到钓鱼结束这个过程做一个总结,下次我准备什么鱼饵,用什么样的鱼杆,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点,怎么样才能钓到更多更大的鱼。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禅宗所说的,“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是什么意思。一切纷扰都在自身。
人的关系也一样。我们对人的关系的变化也需要有一个完整过程的观察。有个孩子非常热心地为客人倒茶,结果水倒多了,洒了一地,这个时候,孩子妈妈赶紧干涉,水怎么洒了?你还是别干了,走开!妈妈很生气,孩子很委屈。如果妈妈观察孩子倒茶的整个过程,即使水洒了也不干涉,看孩子如何处理问题,结束之后,再跟孩子探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母子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凡是有冲突,都是发生在关系上,关系不顺,认知也就发生了谬误,人的冲突也就产生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不管这世间有多少万事万物,老子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发生了,都会回归到本源,也就是任何一件事从发生到结束一定是完整的。
小草一岁一枯荣,荣了渐枯,枯了又荣,它不能是荣和枯同时存在。
不管万事万物怎么变化,树生长的再久,几百年,几千年,最终还是要消亡。
新事物诞生意味着旧事物消亡。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变化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物是这样,人类的事情也是这样。房子盖好了才能住人,车子修好了才能上路。老子把一件事情的完结称之为静,回到本源。回到本源之后,又开始一件新的事情。
我们在工作状态下,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会有多种不同的任务同时开展。这个时候人就会很累,心情也不太好,压力大不说,工作效率也不高。
然而,有很多强大的人似乎能同时处理很多事情,这就得益于对事情进行梳理的能力。哪些事情看上去是不同的事情,实际上是同一个事情,哪一些事情可以交给他人办。把这些弄清楚,然后就是完结。每一件事情,都需要闭环后再发生相关的事情,不然的话,一大堆事情滚搅在一起,当然就没有办法静下来。
静下来了,再出现新的事情,你心里也轻松,看事情也看的更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建立在老的事情的基础上或者就是重复过去的事情。
我们有了过去的经验,就会轻车熟路。就像在看小草,只是生命的一次次重复而已。老子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做复命。
这样的一种新事物建立在老事物基础上的状态,叫常,是人的基本认知。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基本认知搞清楚了,你看事物就很清晰,不会出什么问题。
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就是放在阳光下的东西,很显眼,叫明。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基本认知,就像是一些心理咨询师,在没有搞清楚一个人内、外在的关系情况下就去干预,这个就叫做妄作,会对来访者产生不利的后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认知到了这样的基本规律,就会包容所有的事物。因为有了这样的包容,我们才能做到价值中立。当我们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看事物才能全面。看事物全面就意味着只有客观没有主观。这样,我们就能够跳脱出来,用第三视角去看事情,主观和客观就能够融合在一起。我们随时随地有这样一种状态,就像有另外一个自己俯视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这样,你就能快速调整自己,调整整个情境状态。我们平时没有这种状态的时候,很容易被人影响,领导骂你是猪,你就气得一蹦三尺高,完全忘了自己还有多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回怼,可以选择理解领导在气头上,自己先忍一忍,事后再跟领导讲,也可以在当时就调整领导的状态,再跟领导汇报事情。
既然没有主观,也就不会有什么负面的后果。
平时,我们把价值中立常常挂在嘴边,可是怎么样去做到价值中立,却没有一个具体可供参考的方法。这里的方法就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
本章老子讲到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观察方法,来帮助我们厘清关系。我们要观察,观察的是什么?并不是这个事物具体是怎样发展的,而是观察其中的内在因果关系。我们只有无条件接纳所有事物的存在,事物才能在时间线上呈现出来,前一个事件是否必然会导致后一个事件的发生,它们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有了虚、静的价值中立状态,我们的修身才真正进入状态,遇事没什么好争论的,遇到困难没有什么好退缩的,对人、对己,也没有什么好苛责的,大脑中没有限制,直接进入到对这个情境世界的观察,世界的大门开始真正为你敞开。
《道德经》第十六章 (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19 18:42 , Processed in 0.5818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