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21|回复: 1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段落解读(一)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3 16: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书中有一段:人格是一直变动的,没有所谓的“固定性”,这种人格的“动力说”指出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对别人的反应方式。我们不是受害者,事实上,我们都是参与者,而我们参与之后的结果,影响深远。
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个是人格是可变的,相信人格是可变的,即可以给自己信心,也可以增加对别人的耐心。一个是涉及到了具体如何去改变,涉及外在行为层面的是改变对别人的反应方式,内在心理层面的是对自己的定位,只是说的不明确具体,需要进一步深入。
人格即是一直变动的,也是顽固不变的,很难再短期内就能彻底改变的,用佛法来说,人格是无常的。你对人格的看法取决于你的视角,你从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去观察,人格是不变的,从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去观察,比如从自己年幼时到现在,你会发现人格是变动的。知识的应用需要学习理解,观察现象用知识去解读,利用知识去实践以获得直接体验,了解别人的看法为什么和自己不一样,才能通过沟通把知识的本质让对方很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不是学到就能立即用的,在这之前有很多功课要做。
国学里讲“反求诸己”,心理学里讲“要想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这两个讲的都是一个意思,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这些道理没有错,但是没有告诉你具体怎么做,很多人会把“反求诸己”理解为从自己身上找错误,自己责备自己。不仅仅我们是受害者,很多矛盾冲突中双方都是受害者,我们也未必是施害者,完全都是自己的错,我们只是参与者,在不同事件中偏向施害或者受害,我们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即不能把自己推的一干二净,没有丝毫愧疚同情之心,也不能完全怪到自己头上。
“反求诸己”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有两个层面,一个内在心理层面,对事情和事情中的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等等,一个是外在的行为层面,也就是真正改变对于别人的反应方式,这个听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改变对于别人的反应方式就意味着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属于认知行为心理咨询中中间信念的改变。改变对别人的反应方式并不总是要对别人“宽”,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如何对别人“严”,能够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温和的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好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2-18 17: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鼎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20:08 , Processed in 0.8155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