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06|回复: 0

道德经-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 ...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4-5 11: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帛书版: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白话文:圣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走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hr/>这一句似乎儒释道都通了,归结起来:向内求,求诸己。用王阳明的话说,心即理。
然而,似乎略有差异。
儒家不脱开现实世界,讲究的是向外修,向内求。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以修身为本,让自己达到与外部真实世界的和谐。而佛家与道家,更偏重于自身的修养。佛家是看透了世界的亦真亦幻,看透了万物的短暂性和无常。道家更是怕别人向外修变成了向外求。所以,佛家和道家隐隐有出世的倾向,强调个人的内求。需要极高的境界才能做得到,甚至也割裂了现实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其实同样也是阴阳。
儒家好像更容易实现,更接地气。
本章老子所说不出户,知天下。那是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后才能完成的事,而不是普通人。圣人可以从一小事推断出整个天下,因为其原理相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也即《中庸》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也是本章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比如我们要不要学习知识,如果仅仅自己在这里反复思考,那可能是书呆子,也得不出什么结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除非到达圣人天人合一的境界,普通人还是要好学,向外修。
向外修,是基础;向内求,是态度。
向外修,修的是方法;向内求,求的是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来这个世界要做什么?想实现什么?碰到一件事情后如何抉择,都需要问自己的内心。
但如果到极致后(圣人),三者的内涵有相通的地方。重视精神重于物质。“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是不要行万里路,而是不要多加私欲,做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我们常常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19 22:59 , Processed in 0.3987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