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14|回复: 1

“五行、藏象学说”的质疑及争议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0 09: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行、藏象学说”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发展、扩容,功能日益完备,也不断遭受质疑。
《内经》是中医各学说的集合地,自然成为近现代攻击最猛烈、饱受争议最多的医学著作。对《内经》批评最厉害的当属民国时期反对中医第一人余云岫,在他看来,“五行”是最难与现代医学接轨,只要攻破中医五行、藏象等学说,就可砸烂中医学的基石,中医便会土崩瓦解。当他发表《灵素商兑》对《内经》发起猛烈攻击之时,曾与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共事的恽铁樵发表了《群经见智录》,从方法论上揭示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针锋相对地回应了余云岫的攻击,其中最有力的观点是“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
但时至今日,因理解和表达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对五行、藏象的争议仍然没有停止,甚至愈演愈烈。主要焦点有二:一是五行的功能与物质性理解,二是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有专家在解读五行相生时举例说,木燃烧就是“木生火”,火烧木成灰成土是“火生土”……。把“五行”作为五种物质元素尽管符合自然常识,却扭曲了五行理论的概念,导致了脏腑辩证的滥用,误导后学,对中医理论不了解的人更是疑象从生。
“五行”的本原是对一年“五季”六气运转规律的抽象总结,《尚书•洪范》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樯”。以木行代春季的温暖升发、条达以荣,以火行代夏季的炎热向上、万物华实,以土行代长夏的湿润万物、禾木秀实,以金行代秋季的凉燥沉降、肃敛凋零,以水行代冬季的寒冷冰砌、万物闭藏。万物只有冬藏才会有春的生发,有春的生发才会有夏的生长,有夏的生长才会有长夏的变化,有长夏变化才有秋的收获,有秋收才有冬天的收藏,这就是五行相生的自然运转规律。同时,六气之间还具有一个互相制胜的规律,风胜湿,湿胜寒,寒胜热,热胜燥,燥胜风。若只胜不复,则亢而为害,《素问•至其要大论》归纳了“有胜则复”的现象:风气偏胜,则燥气来复;燥气偏胜,则热气来复; 热气偏胜,则寒气来复;寒气偏胜,则湿气来复;湿气偏胜,则风气来复。这种制胜关系便是五行相克的自然运转规律。正是这种有胜有复的调节,维持了一年气候变化的动态平衡,也保证了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
引入到中医,按照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体内部也存在着如同外界一样的特点,身体内部也有“五行”的循环往复和生克制化的同一规律,“五藏”系统与自然界“五季”共浮共沉。
另一方面,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认识上的不对称也导致了几百年的混乱局面。“病不因人分黑白,岂能脏腑有中西”,让现代解剖医学接受中医脏腑理论,成为一道无形的障碍。
即使在中医内部,也会出现质疑的声音。针对与现代医学不相容的问题,很多医家对五行与藏象学说进行改进与扩展。如石清峡士著《解深密》“六行学说”,李永伟“六行理论”,陈景耀“七行说”和“七脏”、“七腑”、“七奇恒之府”论等等。打破五行框架,只是在古中医与现代医学增加了沟通的可能,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学说的系统基础,也没能让辩证更进一步,反会对解读浩如烟海的传统医学书籍造成巨大麻烦。
当然,也有纯属认识的问题。比如,有的中医根据现代医学的功能化分,把胰腺作为一个实体,并在五行配属和经络系统中修复它的缺位,这有点牵强附会。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胰腺再大再类似于脏器,也只是身体上一个大的腺体,和甲状腺、肾上腺、前列腺一样。在中医藏象学上,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已包含了胰腺的功能,既不属于脏也不属于腑。
不消除误解,就不能消除认识障碍,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认知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处处充满了错误:五脏不藏神,心不主神明,藏神和主神明的是脑;脾不主运化,主运化的是胰腺;肾不主生殖,女子胞不主月经,主生殖和月经的是性腺,天癸也是由性腺产生……
上文说到,中医的“五脏六腑”不等同于西医解剖学的脏器,不能与实体解剖去对应。中医学中,“心”不是西医的“心脏”,“脾”更不会是西医的“脾脏”。即使现代医学用手术切除了病人任何一个脏腑,在中医四诊、辨证体系中,它仍然是存在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虽然基于对实体观察,但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都以虚拟化、标准化的模型建立起来的,非独这一个脏腑所表现出来。中医学里,“五脏”系统是人体的核心,心主神明,并不是说精神思维活动只与心有关,而是在心的主宰下,五脏系统分别与不同的精神思维活动进行配属,是一个“整体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生理的状态之下,还是在病理的过程之中,都离不开精神对于形体的控制,也就离不开五脏的整体参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阐述了“五神脏”概念,将五神归属五脏系统,对于构建“心主神明”与“形神一体”观、用于临床辩证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理论层面遭到“攻破”,仍然动摇不了其使用价值。没有“五行学说”,《神农本草经》依然具有中药典籍的使用权威。没有“藏象学说”,也不会让《伤寒杂病论》失去临床效果。抛开《内经》等主流著作,民间医术经验同样蕴藏着巨大潜能。明代“人痘接种术”就来自民间,与《内经》各学说无关;而草本药物的知识,亦多从经验实践而来,并不一定依附阴阳五行哲学。晋代道医葛洪《肘后卒救方》,以常山治疟疾也没有依照《内经》的思维。新的时代,我们可以继续发展、创新这个学说,但不能随意打破已经被验证过的“五”行系统稳定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3-24 02: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顶起出售广告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4:32 , Processed in 0.5198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