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4|回复: 0

(三)儒家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0 16: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典文化的底色是什么?“和”字绝对排在前面。当然其背后仍然有其核心”仁“的支撑,在前文已经大概说明,后面还会继续阐述。
        《论语》开头便开宗明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是说明“道”要常常在实际中去践行,即道不离身(很多人在这里解释成学习与复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其次,又在结尾含蓄地点出与人和平相处之道——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君子自己是一朵芬芳之花,君来不迎,君去不送。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发火,当然也更不会强迫他人。这正说明君子之道,主要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就是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样的句子在《论语》乃至整个国学之中比比皆是。
        如果自己没有做到,要求别人,就会虽令不从,除非对方也是君子。这就是王道,而不是霸道。后面《论语》一再以不同的方式阐述这个道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夫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究其实,”和“仍是”仁“之用罢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此,大概也就明白了中国文化里为什么谦虚是美德了。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如此。冷眼旁观,也能明白为什么有的家庭会有如此多的问题,社会为什么存在这么多矛盾,国与国之间为什么征战不已,这不是也很好理解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1 11:35 , Processed in 0.6414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