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6|回复: 0

还原《道德经》的“道”是什么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20 14: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个“道”就应通俗易懂,人人可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目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道德经》的“道”非常深奥,难以理解。自古以来在各种书刊上的译文也是五花八门,就像是老子给后人出了一道没有谜底的谜语。众所周知科学理论来源于实现,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1.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
2.两种宇宙观。
3.解字“道”,再结合我们现代人是如何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进行说文,揭开谜底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的“道”。
关键词:道,无名,有名,常无欲,常有欲。
一,前言
老子距今已有2700多年了,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全球文字出版社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是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既然是法则。那么,就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是永远不变的,绝不会有多种解释,更不会看不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道德经》非常深奥,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应用了,在各种书刊中对“道”的译文五花八门。
二,现实中的《道德经》
为什么本应该通俗易懂的经书,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就《道德经》的第一章原文而言,在各种书刊上就能看到三种以上不同的版本。例如:《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三句,第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三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再看一下,从较早的王弼到诸多知名人士再到如今的各种书刊,关于《道德经》易解、译文五花八门,以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例:
1)王弼的注解为,“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2)苏辙《老子解》“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目前为止,在各种书刊上有;
3)“若能用语言说清楚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若能…”。
4)“可以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的规律,就是永恒不变…”。
5)“‘道’这种东西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但…”。
6)“天下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等等,没有一个能用通俗易懂的简短的语言、文字说出《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就像是老子《道德经》的“道”,是老子出的没有谜底的谜语。
至于为什么?目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释、译文,不是本文探究的问题,本文只说一点现实存在的事实。老子;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也就是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老子的这篇文章是何时被称为《道德经》的不详。历史上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道教;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秦朝,公元前 221年 至(公元前)207年。我们从历史年代来分析,老子与道教、道家无关。道教、道家与老子有关。道家和道教又有区别。我们所能看到的较早的关于《道德经》注解或译文,是王弼的《道德经注》。王弼(226年~249年),也就是说王弼距离老子的年代,至少有近七百多年的历史。那么王弼是用什么思想,什么方法撰写的《道德经注》呢?我们不得而知。近代《道德经》的译文等,有的是依据王弼的《道德经注》,有的是依据苏辙的《老子解》,有的则是依据其他。
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还原《道德经》的“道”是什么?
三,还原《道德经》的“道”
1,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
关于“道”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钱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所以,我们暂且不说“道”生一。先说,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呢?众所周知科学理论来源于实现。那么,我们就从老子所能接触到的实践范围寻找答案。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范围较广,那个年代的生活,可以说只是为吃、穿、住、行而忙碌,实践范围很有限,排在地一位的就是吃,第二位的是穿。在与吃有关的范围内,我们直观的感觉看不到有什么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而且还要与道的有关现象。穿,必须要先织布,俗话说男耕女织,所以,织布是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最为常见的工作,即便是六、七十年在我国的农村也是经常看得到的。织布时,必须要先布置好经线,布置经线是要将每一根经线的一端按顺序排列固定在一个轴上(前轴),还要将这些经线分别穿过两个类似梳子形状的器具,还需要将每一根经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根轴上(后轴)等工序,完成后才能织布。
在织布的工序中是否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现象呢?前轴和后轴之间是每一条经线必走的道,不能偏,不能错。两个类似梳子形状的器具,分别向上向下移动时,前轴和后轴之间就生成了经线的第二条通道。两通道间又生成了第三条纬线必走的通道,三道又生万条纬线通道。也就是说,在织布的工序中,不但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现象,而且还与“道”有关。
至于“道生一”,虽然我们还没有确定这个“道”是什么,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道生一”的“道”,绝不会是像自古至今的所有书刊上解释的那样复杂,更不会难以理解和深奥。
2,两种宇宙观
我们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有两千七百多年。我们在《道德经》第一章的五十九个字的原文中,可以看出只有“天地”与我们现代人的宇宙观是最大的不同。古人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存在的事物,都理解为是天地所为。我们对天地的认知,天地是自然形成,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微不足道,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3,解字“道”
关于解字“道”,在各种“道”的解字中我们看到的基本大同小异,本文以其中一种为例:“在金文里面,“道”字由“行”和“首”组成。“首”字是人的头形像,“行”字是十字路口的形象,意思是人在十字路口处,要有大脑指挥走路。但道和路不同,路是人走的路,道是应该走的路”。
本文认为也可以说,当不知走什么路的时候才有道,有道才知走哪条路。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中的“有生于无”。
4,说文
北京故宫收藏的赵孟的《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只有这五十九个字,没有标点符号。由于我们在各种书刊上能看到三种以上不同的版本,本文就以最为常见的一种进行逐句说文。
1)“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是说“道”的。共有六个字,其中有三个字是同音同义字。本文认为这句话在当时是不需注解、译文的,理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四个字都是最常用的字,也不存在什么宇宙观的问题。所以,本文认为应该用解字的方式进行说文:
第一个“道”,说的是已知的“道”(路)。
第二个“道”是未知的“道”,需用道识别这个道“道可道”。
第三个“道”是说虽然用大脑识别路是不变的,但在道上会有无数个未知的路,需不断的用道识别下一个道。
2)“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是说“名”的,本文的解释是“道可道,非常道。名也可以,名可名,非常名”。因此,我们需在下一句中寻找答案,这“名”是什么?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是解释前一句的“名”的。由于这一句的“天地”,古人与我们现代人的宇宙观的不同,前文已经说过。所以,我们就应该用现代人的宇宙观来说文。这一句的意思是“天地之始万物是无名的,有名是人给万物起的名”。“有名万物之母”的“母”指的就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经过眼观,脑想给万物起名。也只有人能制造万物、改变万物。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一句是说人需要用“无”和“有”,两种方法观察事物的演变,即,常无欲,常有欲。说文,“故”指的是:人给事物起名是要经过眼观,脑想。后面的话是指人观察事物的演变,应该怎么做。由于前一句我们存在宇宙观的不同,所以,我们同样用现代人的做法来说明这句话。现代人的做法是,第一,无个人成见,观察事物的演变的客观的真相。第二,有针对性的的全面的,观察事物演变的性质和规律,也就是找出事物演变的内因和外因。在《道德经》中老子曾多次讲到的“无和有”。第三,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正如“调查研究”,先有调查,才有研究。因此,用现代白话说文,可将这句话译文成“坚持无所求的心态,才能看到真相,坚持有所求的心态,才能看到本质”。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一句是说用“常无欲,常有欲”两种方法观察事物的演变,综合分析之后会得出异名,异名就是一个新的“名”。新的名又是一个深奥的事物。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是说用“常无欲,常有欲”两种方法观察事物的演变,综合分析万物的演变就会有“一个又一个真相,走进了真相的大门”。
小结:本文认为在《道德经》中第一章,说的是:人用大脑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时,必须要走的“道”,此“道”老子同样遵守了“道”的法则。即,道生一的一,就是“常无欲”。一生二的二,就是“常有欲”。二生三的三,就是“新名”。三生万物的万物,就是“一个又一个真相,就走进了真相的大门”。也就是说《道德经》的第一章是解释宇宙万物演变的唯一的“道”。由于万事物各有各自的演变规律,所以,要遵守此“道”再生各个事物的“道”。
5,本文解释的“道”与现有的常见的三种解释进行对比
现有的常见的三种译文:
1)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
2)“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3)天下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三种译文的“道”,我们都不知道“道”是什么,更不可能用于实践。本文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只有六个字,其中还有三个是同音字同义字,而且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四个字都是最常用的字,不需译文,只需通过解字的方式解“道”便可。老子的《道德经》是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我们现代人也在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本应该通俗易懂。
四,学习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道德经》的第一章是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的法则,是唯一的“道”。《道德经》第二章至八十一章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老子对各种事物,所指出的各自应该走的“道”。但任何事物都会在不同的外因条件的变化下,由于各事物的内因自身本质有所不同,而不断的演变。或从平衡转向对立,或从对立转向对抗,或从对抗激化为争斗等。所以,我们必须用老子《道德经》的“道”去观察各种事物的演变过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机械的教条的学习第二章至八十一章的内容,而忽略各种事物是会不断演变的。否则,就会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认为《道德经》是教人向善行善的。我们在《道德经》里从哪里能看到有行善的“道”呢?有人说行善不需要“道”,那么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本意是行善,而结果是在助恶呢?或者说结果与行善者的本意是相反的。例如,某些所谓的“恶”人,为了个人的私欲,编造谎话骗取他人的同情,使他人行善,最终此人因私欲过重,或者其行事不守“道”等等,私欲者自己搞的家破人亡,有的倾家荡产,有的被绳之以法。行善者是在行善吗?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行善者不仅害了他人,也伤了自己,谁受伤害最大呢?不是行善者吗?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到那些愿意行善者不敢行善。行善者本意是行善,实际结果则是恶,也就是说,善意的行为不守“道”就有可能是害人害己,这样的例子有许多,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善心是必须有的,善也是必须要行的,但必须要有原则,有底线,也就是行善要守行善的“道”。因此,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的这个“道”,以下简称“主道”,还要严格遵守各种事物的自己的“道”,以下简称“各道”。在没有“各道”情况下,要遵守“主道”再生“各道”。人行的道错了,难达标地。人思的道错了,难成一事。家和的道错了,难求谐终。
五,结语
本文以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现象?两种宇宙观?解字“道”三结合的方法解“道”,说明“道”是通俗易懂的,是可以在实践中应用的,也是许多人都在应用的。例如,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并没有看过《道德经》,或者没有学习过《道德经》,他们同样是按照“道”的法则解释事物、处理事物。例如,我们所看到的有品德高尚的受人尊敬的:领导者、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总之所有的具有品德高尚的受人尊敬的对人类作出贡献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遵守这个“道”,在工作、学习、生活呢?有几个人是学习了《道德经》后才取得成功的呢?那么,是否《道德经》就没有学习的意义了呢?这样说话的人就没有真正的理解“道”。
可以说《道德经》的“道”,自从人类有了思维判断能力时就有了,只不过是自发的朴素性质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能力,观察问题的角度,对世界观认知等等方面各有不同。所以,“道”只是指导我们的思维,而不能控制我们的思维,控制思维需自我控制。老子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此方法用文字形式做了总结形成了理论。使我们能够用最少的文字,最简练的语言来指导我们的思维及查找我们的思维是否有偏差。
2023-4-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20 02:28 , Processed in 0.1178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