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15|回复: 1

老子《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0-27 09: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开无宗,先天一浑沌,万有尽皆无,立先天地境界。无不可终无,无极必生,无中有有,故开有宗。天地氤氲,万物化生,生生不息,万象毕陈,以立后天地境界
道先天地生,先天地存。当宇宙未形,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万物未生,万象未萌,元始祖炁寂然未动时,特名之曰无;于数值为零,于大易为无极。迄乎炁机既发,生意既动,有象可寻,有状可迹时,特名之曰有;于数值为一,由一以涵万,于大易为太极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无极、无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即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道德经》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
  • 太极、有:就是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中,在无极之后的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气、形、质浑为一体,清浊未分
  • 有无为道之门户,所以讲的是最初始的状态。太极以至于万物化生以后,用以下的妙与徼来描述无形无迹与有形有迹比较合适,或者用本体与现象、体与用更加通俗易懂。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微眇,无形无迹无端倪,就先天言。徼:皦,光明,有形有迹有端倪可寻,就后天言观字功夫,以融通、玄同有无。夫无者,有之未形也;有者,无之已形也。”

  • 观字以玄同,融通有无,一个无端倪未形,一个有端倪已形,即本体与现象而已,一体一用而已,一也。如刚强为本,其为理,存诸体内,寂然不动,无形无迹;及起用时,人才见其形迹,知有所存,此为现象,可感知。
“五观法:观有、观无、观妙、观徼、观化要在观万物未生时之天地气象,进而观天地未形时之宇宙造化;其造境既能高妙超然,空灵自在,又能一尘不染,迥绝人天。其下手,由观有进而观无,以至观无无由观阴阳之未分,万物之未兆,进而观浑沌之未凿,天地之未判。且宜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进而不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再次宜观而无观,无观而观;观即无观,无观即观;迄乎观亦不用,人天同冥,方入妙道。以其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道。”

  • 要在观万物未生时之天地气象,进而观天地未形时之宇宙造化:即观原始最初之天地、宇宙,万物未生,天地未形。则自可超脱天地万物、超脱天地。
<hr/>

  • 下手1:观有—观无—观无无(从浅显来说:即从观明显的现象、微眇的迹象开始,从中看到本体本质;然后就要以背后的本质为重,观此,逐渐忽略表象的干扰;最后连个别的物理也要超脱,不执着于此,进而观万殊一浑沌的状态,则一切皆不立。)
<hr/>

  • 下手2:由观阴阳之未分,万物之未兆,进而观浑沌之未凿,天地之未判(从最高深来说:即观气形质浑为一体的状态、观宇宙大爆炸前的状态。先观天地已分,但是阴阳未分,万物未兆,即原始之天地;再观天地未分,浑沌未凿,即原始之宇宙。此为溯源的一个过程。)
<hr/>

  • 下手3: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道(目之所及,只是有形有象之物,最肤浅,只是现象幻象假象;心能思,能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不够通透,不够高远,有所局限,固执己见,有失偏颇,仍不免于落入俗套,不能超脱;道统万殊,道摄万理,道先天地生,先宇宙生,道为宇宙天地万物的起源与根本。以道观之,则高超玄妙,一切对立统一,玄同而复归无;天人合一,而人天迥绝;通其分而为一,而泯其一而复归于无。道之功用,又岂止如此。)
<hr/>

  • 下手4:再次宜观而无观,无观而观;观即无观,无观即观;迄乎观亦不用,人天同冥,方入妙道(顺其自然的观,亦不执于观,至乎观与无观无分、浑为一体,最后观亦应舍,人天同冥。这是修道进阶的过程,先体证分别,再玄同为一,最后复归于无。通俗来说是一个化繁为简,融会贯通,来去自如,顺其自然,执一御万,最后超尘脱俗,上与天地参、与宇宙同流的过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此两者同:指有无同,本无中生有,有复归无之原理,而显无不异有,有不异无
  • 玄:无形无迹,为自然之根,变化莫测,无可言说。
  • 玄之又玄:此一无形无象在同中之有无,变化再变化,相生再相生,互为激荡迁化流转,无穷无极,便为众妙之门。
  • 同、玄同:道统有无,道统阴阳,道同万殊,万殊同一道此同即浑沌即恍惚,即窈冥,即玄同。故曰:“大道先天地,有无一炁通,能为造化主,万殊一浑沌。”
  • 玄同观: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 理解:关心一道散为万殊,万殊复归于一道的过程,关注体与用、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关系,而不是两者的区别。更强调统一,而不是对立,所以谓同。同,即无别,即统一,即浑沌一团无分你我,忽明忽暗,若有若无,模糊不清的样子。


一、有无统一律、相对统一律、二元统一律

阴阳对立统一:图中阴阳鱼对称、对立、对等而又和谐的处于一个圆形整体中,完美的表现出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具体体现。阴鱼膨大的部分阳鱼则缩小,阳鱼膨大的部分阴鱼则缩小,象征着阴阳消长、粘随互补的自然规律,说明一切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转化的。
阴阳鱼非常和谐地紧密地回互环抱而不相离,体现了阴阳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与之同义。
阳鱼有一黑眼,阴鱼有一白眼,象征着“负阴而抱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有序状态及消长转化,这也叫阴阳互包,阴阳互孕。黑眼和白眼代表至阴至阳,说明阳盛极时阴并未消失,只是阴藏于阳中而根于阳;阴盛极时阳并未消失,只是阳藏于阴中而根于阴。这里也巧妙的表示事物“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道理。
之前的阴阳学说提过以上内容,而“有无”归属于阴阳,同样适用。
有无相对待,而无相对待;以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故能无中生有,而有复归无;是以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即无即有,即有即无,有无不二。故曰“此两者同,同谓之玄”,而开玄同宗。此为有无统一律、相对论之统一律、二元论之统一律既已入于玄同,则自可超有无、超天地、超宇宙而可为宇宙母矣。
最后又以观字功夫(观妙观徼)融通之、玄同之。结之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万物,皆从此出。此为其宇宙观、天道观,及其观宇宙天地万物人生,与万德万法,均从此众妙门衍出


二、循环律:无中生有,有复归无

道生一,以至于三生万物,是一本散为万殊。万物并作,必复归于无;此有返于无,老子谓之復,又曰復命。亦即受之道、自然者,仍返之于道、自然之法则,是万殊归为一本往复循环,终而复始,生灭灭生,灭生生灭,即是“有无相生,互为其根”之大道。周行不殆,无往不復,返璞还醇,天道循环,即是此理,亦即老子之循环律
无非真无,中含妙有;有非实有,中孕玄无。故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本自不二,无“有”不能显“无”,无“无”亦无以显“有”。故有无二者,权也象也,现象与本体也。有无相互自化,相互自生,天地万物亦化化无息,生生不已。往复循环,此生彼灭,彼灭此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互为其根,相因相果,转化不已,方显宇宙造化之神奇。由此可知,有无实为一大循环,如来復周行,终而复始,无起无止。此乃有无合一,即有无统一律;有无相对,而皆统一于道。能通有无相,通有无法,是一层次;能泯有无相,泯有无法,是又一层次


三、通其分而为一,万殊归一本

不可离有无,亦不可执有无。离有无,则无入门处;执有无,则无出门入。有无浑一,复归于道,则入出无分,行藏不二,自可超世独立矣。老子最初提有无,在教人体证有无,最后又谓“此两者同”,在教人们同有无,进而泯有无,有不立,无亦不立。二不立,一亦不立。众妙从有无出,有无从道出,故有无为道之门户,亦为天地万物之门户。同有无,则自同天地万物,而可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同体,故此实即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之大道至理。老子之众妙门,实即大易之乾坤门,坎离门,戊己门,玄牝门,阴阳门,生死门,而为宇宙天地万物造化者之本
有无相生,实亦相制;有无相照,又復双冥。往复循环,互为生灭以一无空万有,即以一无破万执;以一无离万识,即以一无离万法。一悟真无,顿超直入无中生有,有复归无;有无双举,而实同融。进之,若只是有无双用,不为上乘;最后一著,尚须有无双泯。不但有不立,无亦不立;不但无不立,无无亦不立;无“无无”之无亦不立。此实为天地之根,造化之源。


四、无之为用

救死莫若使其无死,治乱莫若使其无乱,此为之于无之功也。为之于无时,则可无为而成:无治而治,无战而胜,无争而得。盖皆谋之于未兆而为之于未形也。故以之经世治平,拨乱反正,如反掌之易而无事矣!此为于无为之道也。天地何为乎?何治乎?何言乎?何争乎?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各得其所生,各得其所行。故曰:无为之为,方为大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有之有,方为大有;无得之得,方为大得。

  • 无为:非不为也,而是为之于未形未兆之时,且不妄为。此处先作了解,在之后的几章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无之本体论与功用论。大之而无天无地,无象无物,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小之而无意无念,无识无知,无欲无心,无人无我。词有异同,道无而致。良以无中有无穷妙理、生意、真趣、化机、气象、功用

  • 以无为本,中藏妙有,此为老子之无。


五、道门之三重关:初关、玄关、重玄关

有无为道之门户,此为入道之初关。復恐人著于有无相,执于有无别,故又进而指出“此两者同”,同,是有无二元统一律。此是入道之玄关,故曰“同,谓之玄”,旨在教人去分别相,泯分别识。一生一切,一切即一,亦即“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之旨。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无分,全是观字功夫与同字功夫。不仅同有无二元,尚须进而同万不同,通其分而为一。夫同有无,则有无合一;同物我,则物我合一;同生死,则生死合一;同天人,则天人合一。復次,同贵贱,则贵贱不二;同贫富,则贫富不二;同苦乐,则苦乐不二。然有无有别,固属法执;若破此而立有无无别,亦未彻了,尚须浑之!“是谓玄同”便是浑有无,浑之又浑,直至鸿蒙未判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是入道之重玄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5-2-24 12: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9 08:33 , Processed in 0.2730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