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07|回复: 1

国学经典丨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27 14: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1)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2)碛(qì):沙漠。这里指边关。
【译文】
天山上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加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了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30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诗人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的遗憾,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
诗人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
首句,描写了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奏,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后面两句,是这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碛里”、“月中”,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是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让人更加感到环境的荒凉与气氛的悲怆。
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与“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太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
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不会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的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与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得“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啊。
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3-13 18: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7:34 , Processed in 0.0991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