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9|回复: 1

《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甲本试译(八)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28 14: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简本《老子》在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人是士一级的楚国贵族,推测是太子的重要门客,一般认为该墓下葬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中期~公元前3世纪初期(战国中晚期),根据考古技术和战国历史进一步分析,推断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 其中出土古籍16篇,包括《老子》。楚简本《老子》的出土,释疑了《老子》全书内容形成于秦汉之际的疑古观点。一般推测老子成书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初,楚简本《老子》与原版相距不过两百年左右的时间。

因个人学习未见网络有相关的翻译文本,故试翻译,以供同好思考和共进。所用竹简图为《荆门市博物馆编著. 郭店楚墓竹简 老子甲. 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2002》,摘图有页码。
释文参考为《郭店楚墓竹简 老子甲》《中华道藏 第九册 图》。敬请观阅者指正。
<hr/>


《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甲本13页



《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甲本15页

原文:
为亡为,事亡事,未(味)亡未(味)。大,少(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犹)难之,古(故)终亡难。

注释:
为:作为,有心做事情。
亡为:通无为,顺其自然。
事:辅佐。在第四段佐人主者里面,最后一句“其事好-《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甲本试译(四)”里讨论过,楚简中的“事”表示“以道佐人主者”的“事情、责任”,即辅佐的事情,后有“臣事君”的说法。
亡事:通无事,不滋事。在第四段佐人主者里面,辅佐的人要做到“果而不强”,不恃强、不居功。
未:尚未实现,。通行本作“味”。
亡未:通无未,已经实现,完善。在在第五段善为士者里面,最后一句“保此道者不欲尚呈。-《老子(道德经)》郭店楚简·甲本试译(五)”里讨论过,即不追求尽善尽美。
少:通“小”。
惕:戒惧、小心谨慎。从象形来说,是<心易>,即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因此通行本作“易”。
难:磨难,费劲。
猷:通“犹”。
终:最终。

楚简释文:
为亡为,事亡事,未亡未。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楚简译文:
圣人的作为要顺应自然,辅佐君王要以不滋事的方法,善为士者不追求尽善尽美只要做到恰到好处就行。大的事物可以将它化解变小来处理,(但因此)把小事情看得太过容易势必耗费更多的心力。所以圣人对待小的事情如同做很难的事情,这样做事至始至终就不会困难了。

通行本(第63章)释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通行本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楚简和通行本比对:
1、“为亡为,事亡事”
楚简的“为亡为,事亡事”在通行本中是“为无为,事无事”,很多版本翻译成作为和做事,如果是这样那两者的意思相近,岂不是重复了?因此私以为这里的“事”沿用第四段的辅佐。

2、“未亡未”的争议
楚简的“未亡未”在通行本中是“味无味”,大多解释从味道入手,进而引申出“恬淡”。纵观之前的段落:
第一段论述圣人要谨记“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第二段讲的是“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江海论君王之道,江海能成为百谷王是因为处下,所以君王要学习江海,言下,后其身,不争,百姓就会汇聚到自己的身边。
第三段讲“知足-详看试译(三)”,承接上文,因为圣人“少私寡欲”,所以可以“不争”,可以“知足”。圣人学习自然的江海,其下的人员也应当学习圣人的“不争”“知足”。
第四段讲“辅佐君王的人”应该怎么做。
第五段讲“士族-详看试译(五)”。即协助统治的官员。
因此,对照前文,“为亡为”是讲述君王的“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事亡事”是讲述“以道佐人主者”的“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未亡未”是讲述“善为士者”的“保此道者不欲尚呈”。“不欲尚呈”即做事情不追求至善至美,因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亡未”表示的是已经实现的、完善的事物。

3、“大,小之;多易必多难”
楚简中“大,小之;多易必多难”,在通行本中添加了许多文字。单看原文,对于第一句“大,小之”的主旨意思是一致的,即认为大的东西可以化解成为小的东西,艰难的事情可以拆分成简单的任务。第二句“多易必多难”,为什么容易的事情反而变得困难了?于是有人将此解释成“太过容易的事情就更多困难”,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容易,否则就不必把“大”拆解成“小”。因此从楚简的“惕”入手,这个字表示心里将事物看得容易,这样子解释就清晰明了,不是事情变得太过简单而困难,是因为我们内心觉得“太简单”而导致事情变得困难。所以此句接下来是“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做事,即使是面对简单的事物也以对待困难的慎重态度来执行,如此与第六段的“誓终如始,此亡败事矣”相互呼应。
另外在通行本中也有对应来引证这个思路,通行本在“多易必多难”前加了一句“夫轻诺必寡信”,为何轻诺?因为“多易(把事情看的太容易)”,所以“多难”,难成之事,导致“寡信”。

通行本中将“大,小之”改成“大小多少”,导致意思变成“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虽然和原文拆解的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更多的是积累,而我们在第六段的讨论中也看到,楚简里只提到“临事之纪,誓终如始,此亡败事矣”的坚持,没有提到通行本的: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积累。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预防。
积累和预防的意思当是后来阅读者的心得一同被收编导致,因为这些都是在讲如何“为”,与无为的基调不契合。

在本段的通行本中,把同样是积累、重复的思想摘除,正好是楚简本。
楚简:为亡为,事亡事,未亡未。——通行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楚简:大,小之;——通行本: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阅读者心得: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知微见诸,积累类)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重复“为无为”的理念。)
楚简:多易必多难。——通行本: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楚简: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通行本: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hr/>如果想看其他篇章的翻译可以前往专栏,我将把楚简·老子·甲本的翻译文本都归置于此。





楚简未必是最初《老子》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几千年前的先贤思想,可以触摸沧桑变化的历史千秋,人类的文明缔造了流光溢彩的“至虚”世界,正是溯源的探索让我们的来路拥有温度。
敬请捉虫,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3-18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告位,,坐下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4-7 04:49 , Processed in 0.1385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